说起义乌佛堂,方圆百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佛堂具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和独特的经济繁荣。佛堂古时有“小兰溪”之称。兰溪游埠、桐乡乌镇、湖州南浔和义乌佛堂是浙江的四大古镇。
佛堂作为地名,与宗教信仰有关,据传达摩曾救此地百姓大洪水之难,百姓为感恩而建渡磬寺,也称古佛堂。渡磬寺至今还存。达摩祖师,原名菩提多罗,是南天竺(今印度)人,属于刹帝利种姓,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子。他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并师从印度禅宗第二十七代祖师般若多罗尊者。达摩祖师在中国影响很大,他不仅传播了佛教,还开创了中国禅宗。
佛堂古镇有条老街,老街因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义乌的千年古镇、清风商埠、佛教圣地。这条老街不仅见证了佛堂古镇的商业繁荣,还保存了大量的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老街长超2000米,由直街、商会街、盐埠头横街、浮桥头横街以及东西两条副街组成,形成三纵三横格局。街道两旁多为二层木结构老屋,保留了清末和民国初期的江南古建筑风格,展现了浓厚的古代市井风貌。
我们在震民铜艺馆门前停了下来,这是一家经营非遗产品的商家。墙上挂着“千锤百打,匠心铸魂”的商训,意为: 起锤有力,下锤细腻,追求品质与质感,以独运的匠心,为每一件铜器注入文化与传承的灵魂。柜里和地上摆满了铜锅、铜壶、铜盆等各类铜制产品,吸引了不少游客。我感到好奇,花160元买了把铜锤子,也许还能派上用处呢!
边制边卖的红灯笼,生意显得清淡。听工匠师傅说,国庆节前一个月,红灯笼和国旗特别畅销,一般要事先预订。我忽然醒悟,看来古镇古街上挂的红灯笼、游客们手里拿的小国旗,大都来自这些商店。
街上卖得最火的是各类糖糕特产,经营店面也最多,这与义乌鸡毛焕糖的传统历史有关。一款“低糖型芝麻酥”百年传承,祖传软酥六法: 挑、炒、化、料、行、切。现场制作,生意尤其好,游客们大包小包地拎着走,我们也排队购买。
蒲川水街与佛堂老街融为一体,由北往南为老市基、地湧金莲、幻影活字、蒲川修竹、画江流水、水兴百堂等六大景点。水街正中有一条小溪,溪水汩汩地流淌,里面有许多红白相间的鲤鱼,它们时而成群结队摇头摆尾地游,时而一动不动地静卧在水底。景区内流光溢彩,跳跃的灯光与成片的光影,将夜间的水街照耀得美轮美奂。一些姑娘穿着唐装、宋装,拉着手、哼着歌,在街上行走,显得格外美丽动人。在这里,游客可体验融夜游、夜娱、夜购、夜食于一体的沉浸式夜生活之旅。来这里拍摄一组婚纱照,夜晚的灯光加上独具古韵的传统街巷,令人赏心悦目。
游千年佛堂,品唐潮戏宴。不仅可以看到精彩纷呈的文艺表演,还可以漫步于水街绿廊。喧闹一天的城市,此刻安静下来。一方面享受文化熏陶,一方面感受舒适的城市夜生活。最吸引人的是水街的“地涌金莲”,每当夜幕降临,无数朵含苞欲放的金色莲花,随着音乐盛开,五颜六色的灯光亮起,喷泉从莲花中央缓缓涌现,顿时,一阵阵水雾弥漫开来,似真似幻,美妙无比。
佛堂古镇有三桥,即渡磬桥、万善桥和伏虎桥。渡磬桥最为“年轻”,但“渡磬”二字我一时不很理解,它承载着佛堂古镇悠悠历史,先有“渡磬”还是先有“佛堂”,至今还是个谜。
万善桥是一座特别的船桥,也称浮桥。近300年历史发展长河中经历多次修葺和重建,万善浮桥以崭新的姿态横卧在义乌江上。桥墩就是一个个船头与船尾,两岸有两条用生铁锻造、永不生锈的粗长铁索将船与船连接。走上去,桥面纹丝不动。伏虎桥的名称,来源于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是南梁著名尊宿傅大士锡杖伏虎的地方。
从渡人码头到汽车渡口,从伏虎岭到伏虎桥,见证了义南地区近半个世纪的交通变迁,也见证了佛堂古镇人民生活的沧桑巨变。如今,这座采用水桥式廊桥主题的大桥,与佛堂老街、蒲川水街、万善浮桥等景观遥相呼应,成为佛堂古镇“一江两岸三桥”规划布局中举足轻重的存在,助推义乌从“绣湖时代”迈向“双江湖时代”。
作者:陈荣高,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经济管理专业毕业。曾任中共丽水市委书记,浙江省政协原秘书长。浙江省钱塘江文化研究会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