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禁用金银到白银帝国,看大明王朝的“钱”路艰辛

首页 2019-05-01 10:20:49

成化二年八月,给事中丘弘言上疏言事,向成化天子朱见深建议,今后两京文武官员的折色俸钞,按照钱钞中半发放,并且一贯钞充抵四文钱。

成化天子同意了丘弘言的所请,百官无不欣喜若狂。

也许你还不没明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别急,听笔者慢慢道来。

简单来说,其实就是丘弘言在建议成化天子给大家涨薪。

明代的俸禄低众所众知,可具体低到哪恐怕很少有人能说的清楚。

明初朱元璋定百官俸禄,一品大员岁禄九百石、正二品六百石每级各有不同,我们就拿七品官举例,一年的俸禄在八十石。

按照彭威信先生在《中国货币史》里的统计,明代一石米约等于现在的167市斤,米价在洪武朝大致是0.4两左右每石,也就是说按照明初的标准,七品官的年薪相当于三十二两白银,换算成人民币是多少呢?按照现在普遍3元一斤的米价,七品官收入相当于今天的年薪四万多。

当然那时的经济水平和现在差的太远,根本不是一个体量级,所以得出的数据其实并不准确,仅作大致参考。

比起宋朝丰厚的薪俸,明朝官员的收入确实不高,但考虑到当时消费状况,至少朱元璋发给官员的俸禄其实并不低。

明朝俸禄之所以受后世诟病,是因为这些俸米并不是足额发放,而是分为本色俸和折色俸两类来发,本色即禄米,折色就是禄米换算成等价的其他实物,以及钱钞,成化时期折色俸中钱钞就占了一大半比例。

按说俸禄折算成钱钞也没问题,可坑就坑在,发给官员的钞是大明宝钞,这玩意儿从发行之日起就一直贬值,到了成化初年,市面上面值一贯也就是一千文钱的宝钞,仅值铜钱两文。

据彭微信先生的考证,在成化朝一贯大明宝钞,基本上维持在0.9文的实际价值,贬值了整整一千倍!

然而明政府仍按官方价值发给薪俸,更可怜的是官员的折俸率往往高达七成,发放的钱钞中,还以宝钞为主,铜钱占比很少。

这样一来,大明朝官员们的工资能高吗?因此在万历之前,百官薪俸普遍维持在相当低的水平。

从禁用金银到白银帝国,看大明王朝的“钱”路艰辛

成化元年五月,成化天子下诏放弃宝钞的原本官价,以每钞一贯折钱四文,虽然仍比实际市价高,但相对接近了。

正是由于大明官方开始承认了宝钞的贬值,才有了文章开头丘弘言上疏,建议折俸钱钞兼半,且钞价按一贯值四文的标准发放。

薪俸总算恢复到了相对合理水平,你说百官能不拍手相庆吗?

笔者之所以援引这么一个故事,其实是为了借此跟大家聊一聊,导致明朝官吏俸禄低微的主要根源——混乱的货币政策。

从禁用金银到白银帝国,看大明王朝的“钱”路艰辛

大明钱路

由于影视剧和小说故事的影响,我们对明代的货币通常停留在银子上面,比如常见的画面:一位俊朗飘逸的大侠,来到酒店后潇洒的掏出一锭银子,大喊:“小二,上酒!”

其实这样的场景在晚明时期非常常见,白银帝国的名头可不是白叫的,但在明朝中期,尤其是早期,白银支付的情景并不多见,甚至明政府还一度禁止白银充当货币流通。

而大明宝钞才是明王朝的法定货币,至于铜钱,一段时间内也是被列为非法的。

我们根据明代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的演变,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

从禁用金银到白银帝国,看大明王朝的“钱”路艰辛

一、 铜钱时代

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正月,朱元璋于应天(今南京)进位吴国公,大明王朝的前身吴政权初建。

在这一年的二月,朱元璋就开始设置宝源局铸造“大中通宝”,并与历代旧铜钱一起作为法定货币流通使用。

到了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大明开国,朱元璋又开始下令铸造“洪武通宝”作为官方货币使用,但铜钱作为法定货币的时间很短。

到了洪武八年,明政府开始发行纸币,大明宝钞,随即全国陆续停止再铸造新铜钱。

这一方面是国家缺铜所致,为了铸币,每每需要向民间征缴铜器,颇为扰民,为朱元璋不喜;另一方面是随着经济的恢复,铜钱面值太小,并不利于大宗商品交易,而自宋代兴起的纸币就成为朱元璋的首选。

从禁用金银到白银帝国,看大明王朝的“钱”路艰辛

二、 大明宝钞时期

洪武七年,朱元璋设宝钞提举司,开始筹备印制纸币。次年,也就是洪武八年,“诏中书省造大明宝钞,命民间通行”,大明宝钞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它无比糟心的历程。

为了保证宝钞的市场流通地位,明政府下令严禁金银,并且还不许民间进行以物易物的实物交易。

不光如此,朱元璋还裁撤了宝源局,官方不再铸造铜钱,使大明宝钞成了唯一的法定货币。

可在没有健全的财政制度下,缺乏实价货币作为准备金,朱元璋发行的这种单纯纸本位为基础的大明宝钞,终归是理想化的产物,注定是要沦为失败。

洪武二十三年,户部尚书赵勉上疏称,两浙地区开始出现,面值一千文的一贯钞只抵二百五十文钱的情况。

这时距宝钞发行不过才十五年,就已经贬值了足足四倍!

从禁用金银到白银帝国,看大明王朝的“钱”路艰辛

到了洪武二十七年,宝钞贬值的情况进一步恶化,两浙富庶地区,一贯钞仅值一百六十文钱,福建、两广、江西等地也是差不多同样情形。

大明宝钞滥发的何种地步呢?我们今天可以从《大诰续诰》中一窥究竟。

洪武十八年二月二十五日造钞起,至十二月天寒至,尽力所造钞六百九十四万六千五百九九锭。

也就是说仅洪武十八年,明政府就造钞694.6599万锭,一锭是五贯,即3473.2995万贯。

按照之前我们估算的明初物价,一石米值银0.4两,等价0.4贯钞,按照今天普遍米价,那时一两银子大概是现在的1250元(只低不高)。

所以换言之相当于洪武十八年发行了四百多亿人民币!什么概念呢?这么说吧,1952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六百多亿元。

明朝初期的经济体量才多大,仅一年就发行了远超当时国内财富总量的纸币,通货能不膨胀,纸币能不贬值吗?

虽然笔者估算的数据与实际差别很大,但也依旧能看出,明代的宝钞毫无计划的滥发到何等触目惊心的地步。

从禁用金银到白银帝国,看大明王朝的“钱”路艰辛

三、 货币混乱时期

由于大明宝钞贬值严重,民间交易开始专用铜钱,进一步排斥了宝钞的合法地位。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明政府不去反思宝钞贬值的原因,反而简单粗暴的认为是铜钱的使用,干扰了宝钞的流通。

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发布这样一道诏令:国家造钞,令与铜钱相兼行使,本以便民,比年以来,民心刁诈,乃以钱钞任意亏折行使,致令钞法不行,甚失立法便民之意,宜令有司悉收其钱归官,依数换钞,不许更用铜钱行使。

这是从国家层面,用行政力量强行禁止铜钱流通,推行宝钞,如此违背经济规律的蛮横行为,势必造成市场的混乱,导致商品买卖不畅,民间一度恢复到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时代。

明政府错误的货币政策,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民间偷偷用钱、用银者多不胜数,有司衙门也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尽管朱元璋屡下禁令,也不能禁止民间自发的交易行为,反倒促成铜钱、宝钞、白银三种货币同时使用的情况,这种现象从建文朝开始就愈发明显。

永乐皇帝在位时,又重申禁铜、禁银禁令,为了保证钞法顺行,永乐皇帝听从左都御史陈瑛的建议,以“户口食盐法”为突破口,在向民间派盐时征收宝钞,来回流纸币,从而减缓宝钞的贬值。

从禁用金银到白银帝国,看大明王朝的“钱”路艰辛

此举的确是一个保障钞法稳健流通的方法,只是明代的“户口食盐法”是官支官售的盐法,因为开中法的通行,商运商贩开始成为主流,这样的回笼纸币的办法,逐渐废止。

虽然明代对门肆商税、关税等也征钞,但杯水车薪,洪武、永乐以来旧钞因污损折价比新钞更低,市场更欢迎新钞,明政府没有完善的纸币管理办法,不得不印制新钞,反而加剧了钞法的壅滞.

正统元年,为了保证浙江、江西、湖广、福建等不通舟楫地区的税粮缴纳,英宗同意大臣所请,准许那些地区按照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的比价,折收白银,这就是“金银花”制度。

“金银花”的出现,是明代首次以官方层面认可了白银的市场地位,银禁因此废弛。

到了天顺年间,英宗又开放了钱禁,铜钱、宝钞、白银又一次成为官方默认的合法货币。

但此时情况又有了新变化,由于钱禁,且明政府很少铸造铜钱,反倒使民间私铸成风,带来的恶劣影响就是,劣币驱逐良币,铜钱的价值大幅度贬值。

私铸铜钱的现象在成化年间达到高峰。

成化十二年(1476年),当时工部尚书曾上书皇帝:近年以来,钞法壅塞,铜钱盛行,甚便於民情乎?顽民无知,盗铸日甚。臣愚以为京师辇毂之下,盗铸者尚不知警惧,况四方万里湖海之间,盗铸岂不甚尤乎?

这一时期,原本800文钱就可值银一两,贬值为1300文值银一两,跌幅达到六成以上!

百官的俸禄刚提高没多久,就再次被打了折扣,一时哀鸿遍野。

从禁用金银到白银帝国,看大明王朝的“钱”路艰辛

这也倒逼着明朝政府将白银提升到主流地位,也是从成化年间开始,关税、商税、盐课等大宗税收,开始折银征收,白银的地位有了历史性的提高。

四、 白银时代

嘉靖四年开始,嘉靖皇帝“令宣课分司收税,钞一贯折银三厘,钱七文折银一分”,税收的专用银,使白银的货币化完成了银两制的转变。

从嘉靖年间开始,一方面是钞法完全壅滞不行,另一方面也是土地兼并的形势愈发严峻,国家财赋不足。

面对内忧外患,国困民穷的凋敝局面,有识之士开始谋求变法。

嘉靖九年(1530年),内阁大学士桂萼开始首次提出“编审徭役”的主张,户部尚书梁材以此制定了“通计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的赋役政策,便是后来的“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的核心就是将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改变了历朝历代征收粮食等实物的传统,将农业正赋也货币化、白银化,可谓是开历史之先河,意义重大。

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海外贸易开放,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

从禁用金银到白银帝国,看大明王朝的“钱”路艰辛

此时正值美洲殖民、开发时期,大量银矿被西班牙人发现开采。1571年,隆庆五年,西班牙人殖民吕宋,在马尼拉开港建立府,并和大明有了频繁的贸易往来,巨大的贸易顺差使得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据学者的不完全统计,仅马尼拉一处在明朝后期七十多年里,共流向大明4000多万两白银。

海外贸易的兴盛,使大明的白银存量充裕,成为后世熟知的白银帝国,白银也跃居成为大明货币的主导。

尤其随着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的完全施行,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明代货币政策彻底白银化,银子成了人们生活中最为普遍的支付货币。

从明代著名小说《金瓶梅》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无论官庶,白银已经在经济活动不可或缺了。

从禁用金银到白银帝国,看大明王朝的“钱”路艰辛

结语

明初发行纸币,大明宝钞,其本意是好的,但缺乏完善的财政制度,且没有有效的回流途径,盲目滥发带来的恶果,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经济活动。

纵观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它改变了国家财赋的征收方式,不再以实物为主,而是转变为白银货币。这就让原始的农业经济开始市场化,白银成了经济主导,打破了传统的封建秩序,市民、商人阶层开始兴起,促使明晚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尽管白银货币化的意义重大,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白银普及,拜金风潮兴起,明晚期铺张浪费、礼乐崩坏、为钱是举、贪污腐败的情况成为常态,反而加速了社会的堕落。

更为严重的是,明廷依旧没有形成健全的财政制度,随着对白银的依赖日益加剧,明末时期欧亚美大三角贸易衰落,白银流入减少,又因社会风气影响白银倍受崇拜,多被窖藏,使得市面流通的白银锐减,处于末世的大明王朝一度闹起银荒,更使得国力穷困,乱象丛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明廷的崩溃,不能不说是个悲剧。

从禁用金银到白银帝国,看大明王朝的“钱”路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