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代的陶器
夏代的陶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主,黑陶和棕褐陶次之,红陶极少见。器形以平底器、三足器和圈足器为多,也有少量圜底器。造型特征多折沿、鼓腹、平底较小、腹较深。纹饰以篮纹、绳纹与方格纹最多见,附加堆纹和划纹次之。陶器制作一般都较规整,质量较好。
陶鼎(夏代)
(高20.5厘米,夹砂灰陶。折沿,深腹、圆底,三扁足。腹部饰菱格纹,足外饰不规则锯齿纹)
商代的陶器
商代(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是我国奴隶制的发展时期,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制陶手工业亦较夏代有了较大的发展,陶器品种较前增多、烧成温度和质量也有明显的提高。特别是精致的白陶,代表了历史上白陶工艺的最高水平。商代中期出现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的诞生,更标志着制陶工艺的不断改进和提高,为我国瓷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商代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器形以圜底、圈底和三袋足为主要特征。陶器纹饰五分之四以上为绳纹。陶鬲大量出现,约占炊器总数的三分之二、逐渐代替了夏代的主要炊器陶鼎。商代除生产大量的日用陶器外,还开始烧制为死者陪葬用的灰陶明器。此外陶瓷也开始应用于建筑和冶铸工艺,出现了陶水管和陶坩锅、陶模等。
陶鬲(商代炊器)
饕餮纹彩绘陶鬲(商代明器)
(该器物呈大敞口,口沿外撇略下沉,弧腹,底承三中空袋装足。通体以红彩绘画变体饕餮纹,高24.4、口径16厘米,1976年内蒙古敖汉旗大甸子早期青铜文化墓地出土,现存辽宁省博物馆)
西周的陶器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陶器仍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主、也有夹砂和泥质红陶。器形以袋状足、圈足和平底为主要特征。常见器形有鬲、甑、豆、罐、瓮、盆、盂等。陶器的纹饰以粗绳纹为主,兼有一些刻划纹、弦纹和几何图案的拍印纹等。
陶簋(西周)
(高34厘米、口径21厘米。仿青铜器造型)
印纹硬陶的崛起
印纹陶是指器表拍印花纹的陶瓷。根据胎质和烧成气候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印纹软陶和印纹硬陶两类。
印纹软陶烧成气候较低,质地松软,拍印纹饰简单粗率,深浅不匀,处于印纹陶发展的早期阶段。
印纹硬陶烧成气候较高,质地坚硬,纹饰复杂多样,规整而富于变化,已进入印纹陶发展的繁盛期,商周至春秋时代为其代表,战国至秦汉则渐趋尾声。
印纹硬陶罐
(西周早期/浙江长兴县石狮村土墩墓出土。高18.5厘米,口径19.5厘米,底径20厘米)
商周原始瓷的出现
陶器的产生是世界性的现象,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都有史前的陶器遗存。而瓷器都是中国的发明,它的早期形态原始瓷产生于3000多年前的商代,至东汉则出现了较成熟的瓷器。唐宋以后,我国瓷器大量远销国外,制瓷方法也随之外传,中国瓷器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以致国外用“China”(瓷器)来称呼中国这一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和传播,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从历史文献看,西汉马王堆出土的木简中,已经有了“瓷”字;而晋代的许慎在《说文》中对瓷字还做了具体解释,说瓷是“瓦之坚者也”。但对瓷的起源,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和现代科学手段之用于瓷器研究,目前商周起源论已占压倒的优势。
瓷器以瓷土(俗称高岭土)作胎,而陶器以一般的陶土作胎,二者所含的矿物成分不同,理化性能也不一样。瓷器须经1300℃以上高温烧成,使胎体充分烧结,致密坚硬,吸水率低于1%,叩之发声清脆。陶器的烧成温度一般在700-800℃,烧成温度低于瓷器,胎体末充分烧结,一般都有较强的吸水性,叩之发声沉闷。瓷器一般施有高温釉,使器表致密化,增加使用强度,防止污物粘附,便于洗涤清洁。同时施釉使瓷器具有光泽.晶莹透亮,增强了美感。此外,瓷器的胎釉结合紧密,釉层不易剥落。陶器表面一般不施釉,有的施有低温铅釉,胎釉结合不紧密,釉层极易剥落。
青釉弦纹尊(商代)
(高18厘米,口径19.6厘米,底径9.9厘米。里外均施青釉,敞口,束腰,圈足外撇,器形具有明显的商代特性。饰有弦纹和细方格纹)
青釉弦纹豆(商代)
(高13.5厘米,口径14.6厘米、底径9.6厘米。江西清江吴城商代遗址出土。平口,假腹、喇叭形圈足。造型工整,制作精细,釉色青褐)
青釉双系罐(西周)
(高13.2厘米。河南洛阳出土。敛口、折腹。矮圈足。肩有两横系。釉呈淡青色。饰有水波纹和弦纹)
从总体上看,商周的原始瓷还处于发轫期,其原始性较为明显。
胎体中的含铁量还比较高,胎料未经精细的淘洗加工、质地较为粗糙。烧成温度虽较陶器有了提高,但尚未完全达到成熟瓷器的标准。
此外在烧成技术方面,由于窑内器物受热不均匀,造成器表颜色不一致,有的器物底部没有烧结,出现生烧现象等。商周原始瓷的釉层一般都较薄,且不均匀,呈色也不稳定。有的器物胎釉结合不紧密,有剥釉现象。所有这一切都是原始瓷器初级阶段不可避免的缺陷,它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地否定和提高。而这一时期某些精美的原始青瓷器物,已足以表征它的创造成就和工艺水平,使人刮日相看,对这一新生事物美妙的孩提状态赞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