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武汉1000多公里的平遥,为何成为山西疫情的重灾区?

首页 2020-02-14 10:40:58

最近一段时间,新冠肺炎潜伏期患者病发,全国各地确诊人数仍在提高,疫情防控进入关键阶段。

由于始发地是在武汉,疫情总体呈现南多北少的态势,以湖北周边、长三角、珠三角等为主,北方除北京外疫情相对较轻。

但在山西省,却有一个重灾区晋中市,截止2月11日24时,感染人数达34例,已经超过隔壁省城太原的16例。

而且晋中市的34名感染者,所在地并不集中在太原隔壁的“市中心”榆次,而是在比“榆次”和“晋中”两个地名还要知名的平遥县。

晋中的确诊数,除了寿阳县最新确诊的1例,其余全部来自平遥。

远离武汉1000多公里的平遥,为何成为山西疫情的重灾区?

距离武汉远达1000公里,怎么会成为山西本次疫情的重灾区?

清朝,晋商就在有着“天下第一街”美誉的汉正街活跃着。

远离武汉1000多公里的平遥,为何成为山西疫情的重灾区?

“日昇昌”票号创始人之一的雷履泰就曾在汉口做执事

因其总号在山西祁县、平遥、太谷,这些票号分为祁帮、遥帮和太帮,其中又以平遥为最多。

远离武汉1000多公里的平遥,为何成为山西疫情的重灾区?

山陕会馆多用以祭祀晋商和陕商共同的偶像——关羽

武汉与晋商非同一般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今日的平遥人与武汉建立大规模商业联系正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远离武汉1000多公里的平遥,为何成为山西疫情的重灾区?

汉正街以服装批发出名的万商白马商城里,约有20%的商贩都是平遥人,尤其是一二层的商铺摊位十之八九是平遥人在经营。

在武汉做生意的平遥人,其来源大多并不是县城(平遥古城)附近,而是来自其周边的三个乡镇,杜家庄、宁固、香乐,这三个地方也正是本次肺炎疫情的重灾区。

今年春节前夕,有2625人从武汉返回平遥,这些晋商后裔是如何回家的呢?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累计有5万多平遥人往返武汉务工,其中有超过3万人在武汉经商,在汉正街经商者有3000多人。

坐火车是一种选择,可以选择高铁或普速。但平遥/平遥古城并非大站,也并没有始发终到列车,这为回家制造了一些不小的麻烦。

普速方面,平遥到武汉只有半对直达车K237,耗时约20小时。

但是武汉到平遥并没有直达车,大家只能选择转车。由武汉到太原的直达普速有K903/4和K1366/7。

武汉直达太原的两条普速路线▼

远离武汉1000多公里的平遥,为何成为山西疫情的重灾区?

但考虑到春运高峰期以及区间票限售等情况,武昌/汉口-太原区间也不好买,实际仍得倒三次车。

武汉到太原不考虑直达车次,只考虑大站倒车的情况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京广在石家庄转石太客专,另一种是京广在郑州倒车之后转新焦、太焦两线。前者虽然线路较长,时间较短;后者虽然线路较短,经行时间过长。所以大多数人会选择石家庄倒车。

武汉倒车至太原的两条普速路线▼

远离武汉1000多公里的平遥,为何成为山西疫情的重灾区?

武汉-平遥,这1000公里的距离却缺乏直达的手段,很多旅汉平遥人不得不增加转车次数,在今年这个特殊时刻也就增加了病毒传播的可能性。像刚才提到的石太客专线,甚至把传播渠道向东移到了河北。

糟糕的是,有一名患者真就是这样回家的:其先在1月22日乘Z162(武昌-石家庄),后在1月23日乘K1291(石家庄北-太原)和4605(太原-平遥),回到平遥。

河北人民不自觉抖了一下▼

远离武汉1000多公里的平遥,为何成为山西疫情的重灾区?


当然也可以选择高铁,但是毕竟要至少转一次车,所以更多的平遥人选择飞回太原。

蓝线为目前武汉到平遥的最佳高铁路径,

红线为一年后武汉到平遥的最佳高铁路径,

山西人的南下就等太焦高铁啦

(下图节点仅表示经过城市而非站名)▼

远离武汉1000多公里的平遥,为何成为山西疫情的重灾区?

由武汉天河国际机场飞回太原武宿国际机场的航线已经很成熟。近几年,为方便平遥人外出和游客游览,平遥当地也开通了太原机场的平遥城市航站楼,就位于古城西南角的城墙外面,每天有多次班车发往机场,是很好的便民措施。

大多数在汉的平遥人都选择这种方式回到老家。然而非常不幸的是,1月20日在太原武宿机场乘坐班车(中巴)于当晚返回平遥的群众中,就有一位新冠肺炎患者。

回平遥的,基本都在太原过了一道...

远离武汉1000多公里的平遥,为何成为山西疫情的重灾区?

至于从平遥县城到各乡镇村庄的最后几公里,当地也有便捷的公共交通。比如紧邻汾河的杜家庄乡苏家堡村,平遥207路就可以直接去往县城,离县城的直线距离也不超过10公里,交通相当便利。

但便利也带回了病毒,苏家堡村过年期间有245人从武汉返回,而目前全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至少已确诊7例,已是平遥疫情最严重的行政村。

百年前的晋商前辈肯定想不到,后人在外出重新收获财富的同时,也会如此不幸地遭遇病毒。

来源:地球知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