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接手大清朝后,是如何解决财政危机的?

首页 2020-03-06 10:33:10

对于雍正而言,继承皇位代表要担负起整个国家的重担。而在经历漫长的康熙时期后,清朝所要面对的,则是严重的财政危机。

康熙在历史虽然多受赞誉,但在后期却面临严重的国库亏空问题。这种亏空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国库税收不足。清朝建国后,基本沿袭明朝制度,税收制度也是如此。因为官员地主不纳税,国家税收反而集中在普通百姓身上。

雍正接手大清朝后,是如何解决财政危机的?

这种做法,不仅让那些原本没有多少土地的贫民需要承担极大负担,积成民怨,国库也时常空虚不足。康熙年间,为了开战,常有卖官补充国库的事情发生。李卫就是在康熙后期,依靠买官获得官职。另一面,官吏严重腐败的情况,也让国库收入日渐萎缩。

所以,雍正继位后,需要对康熙年间所做的政策,乃至整个制度,进行更大程度的调整。

雍正接手大清朝后,是如何解决财政危机的?

从政策而言,雍正皇帝仍然将农业放在国家根本政策当中。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数千年农耕文明的传统,注定了重农政策的延续。

雍正年间的政策,除了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兴修水利外,对康熙年间鼓励大规模开荒种田的政策有所调整,转而引导百姓在保证粮食生产的情况下,又兼顾林牧业的发展。

雍正接手大清朝后,是如何解决财政危机的?

而且,雍正跟历代重农政策的不同在于,他并非采用重农抑商的政策,而是在照顾农业的同时,兼顾商业。

尤其对外贸易上,雍正重新开放闽粤海禁,这一政策对东南沿海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经济政策的推行,有助于社会恢复。只有社会经济恢复,财政收入才有基本保障。

雍正接手大清朝后,是如何解决财政危机的?

当然,雍正年间推行的诸多政策,并非一蹴而就。 雍正初期,曾经推行过非常严厉的禁止采矿政策,但是这些政策推行后,发现社会上私自铸造货币的情况愈加猖獗,于是开始缓和禁令的推行,转而放松矿禁,对后来清朝矿业发展和货币危机,起到很大帮助。

但政策调整仅是一面,雍正皇帝继位后所要面临的财政危局,已经积弊极重,仅靠政策调整,已经难以解决根本问题。所以,雍正必须对清朝原有的制度,进行变革。

雍正接手大清朝后,是如何解决财政危机的?

相比政策推行,制度变革更需要组合拳。扭转官场风气腐败,这是雍正推行变革的开始,也是这场变革是否能够成功的的基础。

雍正一面整治贪官,一面从制度上堵住贪腐的漏洞。从地方财政审查,到完善监察制度,再到养廉银的设立,都是以此为目的。

雍正接手大清朝后,是如何解决财政危机的?

尤其是养廉银,其实康熙年间,朝廷就有意整治腐败,但效果不明显。而雍正则是在治理腐败以外,又将过去地方官员征收税粮的“火耗”归入国库,再从其中拿出一部分,分作官员的“养廉银”,充作额外收入。

火耗本就是过去官员潜规则收入,雍正的做法,则是让过去的潜规则收入,变成公开合法的收入。

雍正接手大清朝后,是如何解决财政危机的?

同时,雍正又在地方上推行“官绅一体化当差纳粮”。这个政策,就是让官员和地主,也必须缴纳赋税 。同时推行的还有“摊丁入亩”政策。这个政策是从过去按人口缴纳赋税,转向从土地收缴赋税。

正如前文所言,雍正以前,国库税收主要集中在贫民百姓身上。他们的收入最少,缴纳的税收却是最多。而那些拥有大量土地的官员和地主,却无需缴纳赋税。

雍正接手大清朝后,是如何解决财政危机的?

在推行“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化当差纳粮”后,不仅官员地主需要缴纳赋税,更重要的是,赋税也会根据他们的土地多寡来分摊。这样一来,不仅简化了地方收税流程,减少腐败的漏洞,也能真正意义上充实国库,减少贫民压力。

甚至,这些措施还带来一些其他影响。比如,老百姓可以减少赋税的束缚,更容易外出务工赚钱,不用死守着一亩三分地。

雍正接手大清朝后,是如何解决财政危机的?

当然,这些政策和制度的推行,必然涉及到许多人的利益,遭到反对也是必然。雍正二年,朝廷推行“官绅一体化当差纳粮”时,就曾遭到河南考生以罢考作为抗拒。最后,雍正则以严厉手段压下。

种种手段,才将诸多制度和政策推行下去,让清朝得以走出康熙后期的财政危机,迎来乾隆年间国库充实的局面。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