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中医中药伟大复兴新时代——我的中西医药观之九

首页 2020-03-26 09:15:12

开启中医中药伟大复兴新时代——我的中西医药观之九

开启中医中药伟大复兴新时代

——我的中西医药观(之九)

王森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方位的伟大复兴!当然,也就少不了中医中药的伟大复兴。

在下以为,中医中药作为我们的国粹,千百年来一直都是历史天空中最亮的星辰之一,光辉灿烂的成就,无穷无尽的奥秘,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谱写了一篇篇诱人的千古传奇。

今天,当全世界的目光,再次投向神州大地,投向我们的中药和中医,健康中国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长河中,就有了更加紧迫、更加广泛和更加深远的意义。

开启中医中药伟大复兴新时代——我的中西医药观之九

三十六、彰显中医中药已成当务之急

有人曾经质问我:

外国人没有中医不活了?

我的回答是:

中国人没有西医照样活!

以上对话貌似抬杠,实则是对中西医药发展史的一个基本判断与评价!

中西医药的对决,表面上是学术之争、文明冲突。实际上是生产力之争,是世纪之战,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对落后的封建主义摧枯拉朽式的攻城掠地,是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半殖民地赤裸裸的强取豪夺,是阶级剥削与阶级压迫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另外一种具体体现。

当落后的生产力与垂死的封建主义走向衰亡,当革命的火种燃起熊熊烈火,中医中药作为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一分子,自然要受到批判与专政。于是,帝制被推翻之后,中医中药被错误的当成封建社会的遗老遗少,被激进分子们作为科学技术的对立面,变成伪科学的代名词。

好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千帆竞渡,领导重视中医中药的发展,才有了中医中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无论是除四害与无数赤脚医生上山下乡,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们家《治愈十四例肝硬化腹水的报告》受到卫生部表彰,无论是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还是中医中药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时从幕后走到前台,都是新中国重视中医中药发展的最好见证。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新一轮工业技术革命再一次伴随改革开放的洪流滚滚向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地覆天翻,西医西药坐上了科技革命和城市化两列高速发展的列车,而中医中药却走进了城乡二元结构与传承传统医学的死胡同!

毫无悬念,中医中药再一次成为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代名词,取缔中医中药的声音再一次沉渣泛起、甚嚣尘上。中医中药面临着被抛弃、被取缔的严峻挑战!

好在领导高度重视中医中药的发展,把中医中药的传承创新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高度,取得了中医中药发展史上崭新的胜利✌。

笔者认为,中医中药与西医西药就像是两条平行线,不可能有交点,所以提倡中西并重不无道理。但现实中生活中,西强中弱、西贵中贱,司空见惯、比比皆是。中医中药仍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中西并重仍然只是一张空头支票!

中医从民间走来,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地位非常卑微,悬丝诊脉并不是什么奇技淫巧,而是在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各种礼教之下,强加于中医身上的各种桎梏与枷锁,是对中医最大的侮辱,然而中医依然能够忍辱负重,在夹缝中求生存,延续自己的生命体验和实践,发扬前人的理论创新与探索,使得中医中药体系不断得到充实发展和自我批判。中医面相群众,讲求积德行善,把医疗事业与个人修行相结合,这都是很好的。但是,中医的不足在于墨守成规,没有很好的与时俱进,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也无法满足广大患者日益增长和变化的疾病发展形势,加上社会历史大变革中,人们普遍对中医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以及现实生活中一些骗子总是打着中医的旗号坑蒙拐骗,导致了中医长期污名化和边缘化。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医学,在近一二百年内被突然发展的西医冲击得几乎摇摇欲坠。

然而否极泰来,当人们用自己的生命和切身体会来尝试诸多的疗法之后,又开始寻找更纯朴的天然疗法,特别是在非典和最近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凌晨实践中,中医中药一洗前耻,重登天然,大有王者归来之风范。

因此,在西医西药仍然快速发展、提速发展和全速发展的前提下,各种器官移植、试管婴儿技术、克隆技术、人类基因组破译、抗艾滋病药物和抗癌药物以及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和机器人手术的广泛应用等前沿医学科学的大踏步发展,让西医西药出尽了风头。相比之下,中医中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停留在中药柜子里,靠原始的人工抓药,大包小包拿回家,还要找砂锅熬药,最后是苦得难以下咽的汤汤水水,让许多患者望而却步……即使有一部分中医中药走进了医院,成为西医医院的一个科室,往往是寄人篱下,很难有所作为。至于各级中医院,与当地西医医院相比,无论是门诊与住院部的大楼建设,还是医护人员与医疗设备配备,基本上都是小巫见大巫了。因此,为了不再人为拉大中医中药与西医西药之间的差距,真正实现中西并重,做大做强中医中药就成了我们的世纪之痛、当务之急!

开启中医中药伟大复兴新时代——我的中西医药观之九

有读者可能会问:为什么要在目前倡导中西并重的大环境下,特别强调要彰显中医中药呢?这是由中医中药与生俱来的优势决定的。主要有以下九个方面: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

中医中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医生是人不是神,更不是什么医疗器械的操作员!患者是人不是物,更不是实验室里的小白鼠和手术台上任人宰割的解刨对象!中医中药(打着中医旗号的骗子和假药除外)都是大医精诚,是仁心仁术,是人道主义的集中体现。

二是按自然规律办事。

中医秉承天人合一思想,坚持道法自然的理念,把疾病和患者放到天地之间考量,尊重自然,实事求是,按自然规律办事。中药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是绿色发展的最高境界。

三是毒副作用较小。

是药三分毒!中药不是没有毒副作用,而是与西药比起来,毒副作用要小得多。所以两害相权取其轻,当然要选中医中药。事实证明,西药对肝肾功能、胃肠道等的刺激与损伤,会留下后遗症,而中医中药几乎没有。还有,中医中药有许多外治法,不单是药物有效成分的体表吸收,还通过针灸及药物等其他方法,对特定部位、穴位的刺激,从而疏通经络、调理经气、调整机能,达到治病救人的的目的。

四是物美价廉见实效。

不看广告看疗效。在许多人都有这样的印象,那就是西医西药的广告,几乎全部是靠明星打在电视上,成为赏心悦目的“小甜甜”;而中医中药的广告,相当一部分贴在墙上门上和电线杆子上和公共厕所里,成为令人厌恶的“城市牛皮癣”!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有三:

第一,中医中药物美价廉,所以中医基本没有钱,所以许多中医只能养家糊口,没办法扩大在生产。

第二,中医中药物美价廉,所以中医基本没有钱,所以没有钱做报纸电视广告,没办法请明星代言。

第三,中医中药物美价廉,所以中医基本没有钱,所以就形成了没有钱的恶性循环,所以就只能物美价廉。

好在中医能够活下来,靠的不是广告,而是疗效;靠的不是金杯银杯,而是老百姓的口碑!

五是长于预测预防。

预测未来疾病的发生、性质、趋势,为中医所独有,也是中医最擅长的。因此不管是“五运六气”学说还是“舌纹诊病”方法,都能很好的预测预防,例如建国初石家庄流行乙脑,师仲景法用“白虎汤”,制止了流行。次年,唐山、北京又流行乙脑,用“白虎汤”无效;总理让再次请教蒲辅周,蒲老根据五运六气推测,是年偏湿,让加了一味燥湿药——苍术,又解决了乙脑问题。再如2003年的,实际情况与五运六气学说进行的预测相符。而舌纹诊病后来居上,已经成为中药预测预防疾病的全新的诊断方法,也将成为e时代远程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启中医中药伟大复兴新时代——我的中西医药观之九

六是强调养生保健。

自古以来,中医十分强调养生保健,《黄帝内经》就是最好的见证。祖师孙思邈倡导养生13法:发宜常梳,齿宜常叩,耳宜常鸣,腹宜常摩等,至今还被不断传承。

中医之养生方法甚多,常见的有:

1.各种非药物治疗。今天许多人一提中医就是中药,似乎中医只是用药物治病。其实在养生保健方面,中医不仅用药,还有各种非药物疗法:砭、针、灸、导引按跷、拔罐、刮痧、按摩、点穴等,已经成为养生保健的主力军。这些非药物疗法不但人人可以学会,而且可以随时随地应对某些疾病。

2.体育运动养生。《黄帝内经》云,经络“决死生,处百病”。中医的体育是养生体育,又称为导引,“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可以使人经络畅通,不得病,也可以治病。而西方的体育是竞技竞体能体育,往往使运动员一身伤,一身病,更谈不上养生之道。

3.中医食疗养生。中医强调药食同源,讲食物四性五味的平衡搭配而不讲营养成分;讲“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讲吃饭“七分饱”。而西医讲营养成分,讲能量供应和维生素及矿物质补充;这不能不使人们想到各种垃圾食品,就好像饲料的“改进”后喂养的肉鸡肉牛与催熟剂喷洒后的各种水果,数量上去了,质量下降了,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4.文学艺术养生。中医十分重视心理健康,对养生的精神追求更是西医看心理医生不可同日而语的。

比如文学养生。诗言志,歌咏怀。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嘻笑怒骂皆成文章。

比如音乐养生。中国之古筝、古琴,弹起来令人心旷神怡,适于养生。

再比如书画养生。书法、绘画,真草隶篆、山水人物、花卉翎毛,莫不龙飞凤舞、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自然是中医养生之妙法。

七是专治疑难杂症。

中医不仅能治常见病、多发病,而且对慢性病、老年病、疑难杂症非常有效,对于这些多因素疾病,现代医学没有很好的办法,而防治这些疾病,正是中医的优势。例如舌纹诊病对肝炎肝硬化、慢性胃炎胃癌以及许多病危通知书患者的疑难杂症的治愈,就是最好的例子。

还有,中医治疗急性病、外感热病有优势,然而,我们今天中医院的急诊室都是用西医方法急救;国家艾防办、国家疾控中心都没有中医。截至今天,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战争仍然在继续,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大家都在汗水创造共和国崭新的奇迹。但我坚信,只有彰显中医中药,才能够取得最全面、最彻底和最想要的胜利!

八是善于说服招安。

毁灭其实很简单,保全才是难上难。

两千多年前,项羽闯入咸阳,阿房宫付之一炬!一百多年前,八国联军入侵,圆明园变成废墟!

七十多年前,和平解放北平,所以才有了今天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果当时万炮齐发,变成一片火海,今天还有故宫吗?还有天安门城楼吗?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让做手术变得越来越简单,杀死和切除没有任何困难。可是,一旦杀死之后、切除之后,你的细胞、你的肝胆脾胃就再也不会回来了!

所以,西医西药,是杀死,是毁灭,也是战争的开端;

而中医中药,是安抚,是招安,更是和平的源泉。

九是便于自学自救。

中医中药,取材容易,操作简便。比如风寒感冒,葱白姜片花椒熬水一大碗趁热服下,蒙头睡觉出汗就好。中药外用的操作也比较容易掌握,比如药枕疗法、敷脐法、敷足心法、敷肝区法、点眼法,塞耳鼻法等,只要加以学习、注意,大多自己就可操作。至于推拿按摩艾灸刮痧,强身健体,最多找个帮手,大部分自己都能实现。

三十七、中医中药还需大胆突破

上面虽然讲了中医中药的七大优势,但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与养生保健需求,还必须正视差距,迎难而上,在以下九个方面求突破:

一是要在及早预防上求突破。

吃五谷,得百病!

有关资料显示,人类已知疾病超过一万多种,而能够有效治疗的不足三分之一。而新发生的疾病还在增长,尚有未知的疾病无法统计。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人类对疾病的认识、预防和治疗,都停留在初级阶段的初级阶段!

中医的胜利,这也是万里长征第一步!预测预防和治未病,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是要在准确诊断上求突破。

现在许多中医医院,和西医医院没有什么两样,也用起了仪器检查,而且有人主张西医诊断,中医治疗。这就让中医整体诊断误入歧途,也走向西医局部诊断的泥潭中,忘记了初心,自然也就失去了特色与优势。因此,像望闻问切四诊法、五运六气观察法、舌纹诊病诊断法等既简单方便,又能够准确诊断,还省事省钱的中医特色诊断方法,一定要认真传承,发扬光大。

三是要在对症下药上求突破。

笔者认为,中医中药和西医西药一样,都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的有益探索和杰出贡献,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不可少的重点要素与发展柱石。用一种去打压、替代、否定甚至消灭另外一种的言行,不仅是极其幼稚和荒谬的,也是极其危险和错误的!但是,也不能“谁强谁好汉”,谁职务高听谁的,谁学历高听谁的,必须因病施治、对症下药。

四是要在硬件建设上求突破。

现在有一句话很流行:西医让让人明明白白的死去,中医让人糊里糊涂的活着。

其实第一句没有问题,西医对临死的人总是先下病危通知书等等,所以一般情况下患者死去之前已经明明白白了

但第二句很有问题,中医同样是明明白白的让人活着,即使病人是糊里糊涂的,但医生绝对没有半点糊涂。他已经绞尽脑汁,想到了自己学识和能力范围之内的一切办法,并找出自己认定的最佳治疗方案和康复方案,因此人能够活着,妙手回春也好,起死回生也好,都是意料之中的。

所以,中西医最大的差距,主要是硬件建设方面的差距,必须尽快突破。

五是要在医养融合上求突破。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而且有老龄化加速之势。加强医养融合,真正发挥中医防治慢性病、老年病、疑难病的优势,则可解决老龄社会的医疗保健问题,使这些为社会做出过重大贡献的老年人健康长寿,发挥余热,安享晚年。这样也能够让更多的独生子女从“421家庭结构”矛盾中解放出来,切实减轻赡养负担和护理老照料人的时间,让他们认真学习、安心工作、一心一意、干事创业,为国家和人民多做贡献。

六是要在心理辅导上求突破。

心理健康辅导应该包括群体心理健康与个体心理健康两个方面。以当前正在进行的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为例。由于冠状病毒不断蔓延,全国人民众志新型成城,坚决打赢这场狙击战,我们高兴地看到,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化解了矛盾,维护了稳定,缓解了大众的恐慌。而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信谣不传谣、采用电话微信等相互关心和问候等等,给个体心理健康通过了大量辅导,从而谢绝了心理疾病的发生。

七是要在注意事项上求突破。

西医强烈反对抽烟喝酒,在注意事项上严格执行非黑即白的理念,是有其科学道理的。但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抽烟喝酒的产生是与一定的环境气候相伴而生的,也与一个人后天体质有很大关系,加上抽烟喝酒的排解消遣、精神麻醉和神经兴奋方面的时效性,让人有了宣泄渠道,有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中医治病注意事项恰好是从心理健康开始,忌生气动怒、忌恐惧忧思、忌大悲大喜,至于饮食起居,也是因人而异,所以一定要追本溯源,取得更大的突破。

八是要在舆论宣传上求突破。

中医治疗急性病由来已久。扁鹊使虢国太子起死回生之事几乎妇孺皆知。但一些人总认为中医是“慢郎中”,俗话“急惊风偏与慢郎中”,正是对偶然性的嘲讽,而不是对必然性的概括,许多人一知半解,造成误会。还有,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医治疗急症受到了影响,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好像中医只能治慢性病。其实,中医在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肺炎、急性肾功能衰竭、上消化道出血、心肌梗塞、急性胰腺炎、乙型脑炎、外感高热等急重症方面,都已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

九是要在知识产权上求突破。

中医药传统知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资源,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核心要素。中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中医药原材料的输出地和最大的消费国。然而,目前中医药传统知识多处于公开状态,现行知识产权制度强调保护新颖性和创新性,无法有效保护传统中医药。统计显示,我国不少现代中药没有申请专利。因为申请专利意味着将方剂全部公开,他人只要在现有方剂基础上稍作改动,就可能得到一个新的方剂。不公开方剂难以获得专利,公开了则可能导致方剂价值受损,这是中医药企业普遍面临的困境。相反,大量中医药传统经典名方却被不少国外公司无偿占有。他们通过合作、收购、兼并获得中国的中药知识产权,在所在国申请专利,禁止中国企业生产和销售。因此,尽管保护传统知识已成国际共识,但知识产权保护现状颇为尴尬,仍然需要进一步突破。

开启中医中药伟大复兴新时代——我的中西医药观之九

三十八、中医为主、西医为辅

为什么不是中西并重?

且听我慢慢道来。

自从去年12月以来,我因自己的身体原因,疾病上属于在家治疗,所以《我的中西医药观》最早是一些碎片化的所思所想和康复感言。随后,月底有了练成一篇文章的初步打算。

今年元旦节当天,我在朋友圈发表了第一篇,受到广大亲朋好友的肯定,于是经常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打算将自己所见所感所遇所思变成文字,才有了九篇内容。

今天是立春。

本来第九部分写到第三十六就可以结束了,但我今天收到一位好友转发我的一篇严重诋毁中医中药的文章,于是我在已经奋战8小时的基础上,继续写下了前面的三十七和下面的三十八和三十九,时间仓促,请大家批评指正。

我以为,在对待中医的问题上,相当一部分人的认识还停留在盲人摸象的水平上。特别是中医黑与中医吹,他们中有的甚至都没有摸到过象,仅凭道听途说就大放厥词,实在是可怜又可悲!

笔者认为,基于自己前面三十七个分层论述的观点,未来中西医药发展的方针可以用三句话、二十四个字来概括:

第一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人类医学史是与人类发展史密不可分的。在上古时代,人类基本上是巫医不分,几乎所有的传统医学都是如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巫术的出现,是人与动物疗伤最大的区别。随着人类由原始社会到努力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全世界的医学都处在经验主义阶段,而作为患者个人的身体,更多的时候要受到宗教约束,封建伦理限制,乡风乡俗约定以及其它许多人身自由方面的束缚,被西医经常用来嘲笑的中医悬丝诊脉法,恰好说明中医中药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艰难困苦和不断传承创新的顽强拼搏。

遗憾的是,由于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百年耻辱,中医中药没有坐上科技发展的快车,差点成为被时代淘汰的对象。

恶性循环出现了,中医落后导致发展缓慢,发展缓慢导致了进一步落后,许多名老中医辞世,秘方验方失传,青黄不接、后继乏人,造成集体失语。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医的良性循环,各级医院、大中专医疗卫生院校如雨后春笋,毕业生走上了祖国医疗事业主战场,成为各级医疗卫生领域的权威和领导,牢牢地掌握了话语权。

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反对中医评职称考计算机和外语,因为那时候的中医有相当一部分是家庭传承和实践锻炼出来的。没有上过正规大学。

二十年后的今天,中医的生力军变成了科班出身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所以我坚决赞成中医评职称考计算机和外语,惟其如此,中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走近全人类才能够成为可能。

奇怪的是,即使到了21世纪的今天,有人还动不动拿《黄帝内经》不懂解刨学嘲弄中医,还拿早已束之高阁的祝由术来批判中医,还拿手术很成功作为炫耀资本贬低中医,如此等等,不胜枚举。那么在下弱弱地问一句,解刨专家是不是已经找到了“元气”并作出了标本?心理医生是不是被西医彻底消灭,肝硬化腹水病人是不是西医已经能够做到不用下病危通知书?……

科技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那么,我们祖国的传统医学凭什么就不能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凭什么就不能踏进现代医学的大门?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第二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眼下,医疗界有一种“普遍的怪现象”,那就是当一个危重病人收到西医的病危通知书时,他们就会对患者家属说,准备后事去吧!如果家属说能不能再想想办法?他们就会说,去找个老中医试试!

凭什么呀?

难道老中医就是为病危通知书而生的?

事实证明,没有经过西医西药治疗的许多疑难杂症患者,治愈的可能性要比西医西药治过的大很多,疗程也只有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况且等病入膏肓,中医一般也治不了了,扁鹊见蔡桓公不就是这样吗?

退一步而言,西医下病危通知书的,他们百分之百治不好,可是许多找老中医试一试的,却总有人侥幸活了下来,甚至彻底康复,这是任何中医黑无法抹杀的事实!

扁鹊说:“上等医生重预防,因而穷死;中等医生治病重在发病之初,因而名声只及乡里,过个小日子;下等医生动用大招,猛药、手术刀,颇为吓人,因而财源滚滚。”

西医的长处在于急救。把那些危重病人从死亡的边缘通过急救暂时留住生命。是这种急救的光环掩盖了其严重弱点:下等医疗理念。

说白了,西医更多的是一种科学技术,这种科学技术恰好被西医捷足先登,如果能够在中医理论的框架和指导下开展,必定可以发挥出更多的优势。而离开了中医理论的指导,这种科学技术就会失去方向,失去他本应贡献的力量,甚至是造成破坏。

这就好比有人想要科学种田,就必须先了解自己所在的地理位置、气候类型、以及降雨量、日照时长等宏观条件,如果一味地再微观方面研究,用显微镜和纳米技术观察和检测土壤成分,用实验室数据对照种子的发芽成长开花结果过程,而忽略了四季寒暑变迁和风晴雨露变幻,他的科学种田还能有什么收获吗?

中医为主,西医为辅。中医是战略,西医是战术,中药与西药是将帅和士兵,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中医的优势,短兵相接、巷道战、拼刺刀,是西医的长项。因此,中西医的未来对决,恰好是辩证唯物主义对机械唯物主义的巅峰对决,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第三句:医养融合,中西互补。中西医药世界观不同,方法论迥异,不可通约,如前所述,中西医药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是无法结合的;既然不能结合,则当互补。中医药学与西医药学各有各的优势,又各有各的不足,所以只有相互补充,才能打破中西界限,不断完善两大医疗保健体系,共享人类文明发展成果!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中医为主,西医为辅。

医养融合,中西互补。

虽然只有短短三句话,但真正实现,恐怕要努力三十年,那就让我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为早日实现这一理想而努力奋斗!

三十九、只有创新才能成就未来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

毋庸置疑,中医中药和西医西药一样,都是创新的产物,都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有益探索和杰出贡献,也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不可少的重点要素与发展柱石。只有认认真真地学习,老老实实地研究,仔仔细细的工作,才能发挥好中医中药和西医西药两个方面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携手创新,共同发展。

让人痛心的是:当前,一些中医药特色优势不再,主要原因在于“以西律中”。中医诊断被要求用西医的标准来验证,中药有效性需要按西药的方法来评价,中医行医资格取得要考计算机和外语,等等。中药西管,逼退了不少灵丹妙药;中医西化,难倒了不少民间高手。中医西医分属两种不同的医学,一旦用西医的“鞋子”来衡量中医的“脚”,要么导致“削足适履” ,失去中医中药的本来面目,只能跟着西医西药的屁股走;要么“无鞋可穿”,光脚上路,弄得中医中药遍体鳞伤,无路可走。而用西医的方法管中医,最终结果只能是中西医无法“并重”,甚至无法“并存”,最终导致中医“自生自灭”!

虽然,中医中药与西医西药各有千秋,主要表现为:

西医西药“短平快”、“一刀切”、“千人一面”;

中医中药“长准稳”、“辨五行”、“因人而异”!

但是目前中西医药地位十分悬殊,坚持中西医事业并重,就要真正实现“一碗水端平”,激发中医从业者的热情,培植中医发展的沃土,努力传承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已有98.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7.0%的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医药不仅在满足基层群众的健康需求,也在世界范围内发挥着疗效。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中药逐步进入国际医药体系,已在俄罗斯、古巴、越南、新加坡和阿联酋等国以药品形式注册。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设立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18个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

因此,只有深刻认识中西医药的本质特征,准确把握它们之间的异同,求同存异,兼容并蓄,扬长避短,各尽所能,才能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服务,为全人类健康服务!

面向未来,中医药需要传承精华,更需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坚持守正创新。

一方面,坚持守正才能让国粹传承不走样,创新必须尊重传承。试想,如果中医不会把脉,不会开方,不再坚持中医思维,那么中医的传统将无以为继。而创新对于中医而言,无疑有深远的意义。比如过去中药穷其一生,也只能学一两派学说,掌握几百种药物,诊治小范围的病人,如果能够开发出精准施治的互联网软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让中医走出死记硬背,实现快速配伍,精准配方,精准下药,精准治疗 必将进一步提高中医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实现从传统医学向现代医学的飞跃。中药发展也一样,如果道地药材不地道,治病救人的中药都“病”了,中医如何能妙手回春?坚守中医原创思维,纠正离宗的传承,保持道地性,不因炮制之繁而减省人力,推动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医药事业才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另一方面,守正与创新互为一体,必须坚持在守正中创新。中医药要想插上腾飞的翅膀,就必须实现创新发展。实际上,中医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从《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到明清时期瘟病学的产生;从中医典籍中焕发新生的青蒿素,到未来中成医药的不断研发,创新始终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

中医药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只有正确处理好守正和创新的关系,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立足“九大优势”,实现“九个突破”,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就一定能共同擦亮中医文化瑰宝,就一定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就一定能为健康中国建设助力,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20年立春日凌晨3点—21点21分完成

次日凌晨4点36分—7点11分根据微信好友建议修改

作者简介:王森,字龙翔,号青云居士,著名辞赋作家,书画家,诗人,药王孙思邈嫡传后人,中华舌纹医学传承人。

开启中医中药伟大复兴新时代——我的中西医药观之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