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策略研究报告(三)

首页 2020-10-09 18:13:08

第五节 行业产品策略分析

一、服务产品开发策略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渐深入,我国的三四线城市的经济也获得了不断地发展。对于企业来说,一二线市场竞争非常激烈,高端品牌林立,资源昂贵,市场趋于稳定和饱和,企业想在这样的市场有所作为,需要耗费几倍的投入:而三四线市场已经迅速成长起来。

面对逐渐成长起来的三四线市场,企业要想迅速的抢战这些市场,就要制定出符合三四线市场环境的产品策略。

合理的价格策略

大众化的消费追求的是实惠与安全,而且三四线城市的消费水品也没有一二线城市那么高。因此,企业在确定价格体系时,应该遵循薄利多销的原则,让产品走向更多的消费者。合理的价格策略使得产品的销售量变大,那么企业的资金周转就会变快,企业的利润就会增加,成本就会降低,产品价位就具有优势,竞争力自然增强,市场占有率就高,产品卖得越快,生产就越稳定,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产业循环。

产品贴近市场需求

消费者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企业在面对不同的市场需求时,就要生产不同的产品。中国有句古话说,“入乡随俗”,就是说到了不同的地方就要适应其不同的习俗。对于企业来说,在进入到三四线城市的市场时,产品的设计就要符合当地的审美习惯,使用习惯,风俗习惯等等,生产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

企业自面对不同的市场环境时,就要制定不同的产品策略,只有适应当地市场环境的产品策略,才能让企业的产品获得很好的销量,从而扩大自己企业当地的市场份额。合适的产品策略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价值。

中国企业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策略研究报告(三)

二、市场细分策略

受自身实力限制,企业不可能向市场提供能够满足一切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此时,为了更加有效的进行竞争,企业必须进行市场细分,或按照产品的高中低档、或按照不同渠道市场等等,来选择最有利可图的目标细分市场。但是,在细分市场中寻求发展并不是简单的事,只有制定有效的竞争策略,并坚持三大黄金原则不动摇方能取得和增加竞争优势。

回归需求原点,探寻市场潜力

众所周知,一旦忽略了顾客的根本需求,那么再高科技的商品、多功能的商品也只会被弃之如敝履。商家不能只顾时下最为火热的特性而忽略了产品本身的功能。企业应打破专业思维、行业思维,泛行业观察与思考,成为发展产品概念的必须。

跳出同质化困局,打开营销思路

素来,企业的准入门槛比较低,且中小规模的的企业较多,这使得企业的营销总是以盯着对手路线为主。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激化,这种营销观念使得企业陷入同质化困境,甚至倒闭。因此,跳出竞争对手规划好的路线寻找新的市场,才不会被对手所牵制,才能把企业真正做大做强。

把握市场先机,瞄准细分市场

通常情况下,当企业对自己的营销和商品有着绝对的信心时,那么企业进入这个市场后主动性就会更强,销售额就会更大。因此,企业在细分市场时,需紧盯各个细分市场的规模、发展潜力、购买力等,并作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对企业来说,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是企业活动的第一步,只有回归需求原点,跳出同质化困境,有针对性的满足目标顾客需求,方能聚焦优势资源,巩固自身现有优势,进而在将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挖掘更多潜在的市场消费需求。

三、目标市场的选择

如今,企业越做越大,所要承受的市场压力也就越大,如果自身竞争力不能得到提升,企业很可能在弱肉强食的市场惨遭淘汰。

企业要先选定产品市场范围。公司应明确自己在某行业中的产品市场范围,并以此作为制定市场开拓战略的依据。其次列举潜在顾客的需求。可从地理、人口、心理等方面列出影响产品市场需求和顾客购买行为的各项变数。

然后分析潜在顾客的不同需求。公司应对不同的潜在顾客进行抽样调查,并对所列出的需求变数进行评价,了解顾客的共同需求。最后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调查、分析、评估各细分市场,最终确定可进入的细分市场,并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企业想要实现市场细分,对市场进行精准定位,还需要一些辅助工作,企业可以通过终端代理商去反馈,把客户对产品和品牌的使用过程做个记录,然后把信息反馈给公司。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建立个数据库把这些信息进行分析,这样企业对用户需求可以把握得更精确。


四、产品研发将融合互联网技术

新品研发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但是对于创新性来说却是一个不得不去挑战的领域。互联网技术与产品连接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紧密,所以在这股智能大潮中,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新品和互联网融合,人工智能与新品的亲密接触会产生怎样的新产品,与互联网的融合会产生一种新的火花。

研发+互联网技术=开发新领域

新产品是怎样研发出来的?多数新品研发还是依靠设计人员、市场人员的直觉、经验。目前,并没有太多的公司在使用互联网搜集用户的偏好,从而在准确数据的基础上,研发有针对性的产品。

有些行业前沿公司宣称通过网络销售获得了消费者偏好数据,研发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产品。但这还只能算个案,不具有普遍性。况且,这些公司获得的数据是第三方的,其自身并没有独立的互联网数据搜集系统。相比较于大量的终端销售店,通过互联网搜集的消费者的信息过于零散,不成系统,不太有分析价值。

在一个消费者普遍使用互联网的时代,公司与互联网显然有着巨大的隔膜,尤其在新产品研发领域,受益很少。互联网不仅仅可以作为产品销售平台,产品宣传平台,还可以作为消费者偏好的信息搜集平台,产品研发平台。

人工智能技术获得的种种神奇的进步,多数都是依赖于互联网技术,依赖于云计算的强大数据处理能力。对于一家真正先进的公司,应当有意识地通过互联网,进行消费者的喜好研究,发现消费者有时候自己可能也不知道的秘密。这样的产品研发,才算真正赶上了互联网进步的步伐。

五、积极扩充产品品类及相关产业链,提供一站式购物服务

从客户的角度出发,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越来越希望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所需家居产品的采购,对购物体验越来越重视,顾客也更加重视产品的统一性,因此一站式购物可以为顾客提供极大的便利,更受消费者的欢迎。

从公司的角度出发,在以产品为核心的基础上,丰富产品种类,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的家居购买体验,实现家居一体化,不仅可以为公司增加收入利润增长点,有助于提升客单价,还可以增强核心竞争力。

传统的企业只销售其中的一样或少数几样产品,消费者为了形成协调统一的室内装修风格,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不同厂商的产品之间进行选择、搭配。现代企业则越来越重视客户的购物体验,纷纷推出一站式购物服务,力争将顾客购物满意度最大化。一方面有望新增业绩增长点,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发展相关产业链与现有主业的协同作用、巩固并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六、从生产、销售、产品等多个层面推进互联网升级

伴随“工业4.0”概念的兴起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推出,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全面融合催生了制造业向智能化进行升级转变。工业4.0强调以信息技术带动制造方式的变革,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科技实现生产智能化升级,提高企业的柔性化生产能力,实现个性化设计、批量化生产的目的。生产智能化将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增加运营弹性、缩短需求响应时间、降低综合成本,同时大幅提升企业个性化服务能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提升,部分生产厂商借助信息系统、自动加工系统等,将数字控制加工设备转变为能根据加工指令智能操作的自动化机械制造系统,实现了柔性化生产,提升了对客户需求的服务能力。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适应市场多元化发展格局、拓展营销渠道,企业纷纷通过“线上推广+线下体验”的方式,稳步实施线下与线上融合的O2O商业模式,以满足日益发展的消费趋势与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产品层面,互联网的参与形成了智能产品,即利用信息传感设备将家居生活有关的各种子系统有机结合在一起,并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监控、管理、信息交换、通讯和控制,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艺术性,并实现环保节能的居住环境。另外,智能家居也是物联网的一种重要应用,是国家物联网领域重点鼓励发展的方向。随着物联网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广泛应用,在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应用水平明显提高,形成较为成熟的、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我国智能产业也将逐步进入快速增长期。


第六节 我国中小型企业发展战略

现阶段,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应运而生,中小型企业规模的增加为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力量。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逐渐提升,市场的竞争也越加激烈,中小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这样的经济现状,每个中小型企业都应该思考自身企业的发展战略以及发展目标,以便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长久的生存下去。

一、国内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一)发展中小企业对稳定国民经济的意义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尤其是党的十五大之后,国内中小企业的发展更是呈现出了井喷式的状态。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加强,根据工商总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中小企业登记注册的数量已经占到了国内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为很多城镇待业青年提供了就业机会,有效地缓解了当前的社会矛盾。近年来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之中,有60%是中小企业提供的。

(二)当前国内中小企业的主要特点

国内很多地方的中小企业大都具有民营企业的性质,其投资以及管理人员大都以家庭内部人员为主,其成员之间保持着一定的亲属关系。因此发展战略的制定较容易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阻碍,一些细节工作的落实也存在很大的阻力。再者很多中小企业因为结构多元化不足,因此其抗风险能力较差,自身的基础较为薄弱,大多只能依附于配套的大型企业或者国内企业来完成生产活动。技术雷同,同行之间的竞争较为激烈,虽说发展速度较快但是缺少长远的发展战略。虽说如此,但是综合近几年中小企业在国内各个行业领域之中的表现来看,其对于市场的反应敏捷度以及创新精神还是非常值得肯定的[1]。

二、中小型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的战略定位不够清晰

中小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现阶段很多中小型企业在经营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对自身企业的战略定位不够清晰。战略定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符合社会发展的经营战略能够为企业决策起到指导性作用。然而,很多中小型企业没有做到这一点,具体体现在了中小型的品牌定位存在单一性以及局限性。在网络环境下,市场发展瞬息万变,人类消费观以及消费模式也不断发生改变,如果企业不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地对自身品牌进行分析定位,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遭受经济损失。

(二)中小型企业融资问题

站在投资的角维度来观察,很多中小型企业的投资方式为独资或者合资的形式,而相比于国际上较为流行的直接投资以及并购形式,该种投资方式自发性较强。而且,很多中小型企业对并购并不熟悉,缺少相关经验。除此之外,由于中小型企业规模小、信誉度较低,加之政府方面没有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辅助性政策,导致融资渠道和融资金额受到一定的限制。中小型企业无法打破融资难的僵局,因此导致企业后期的经营策略受到一定的冲击和影响。融资规模和金额没有得到明确的预估,导致企业的经营策略被融资因素约束,从而使得企业不能大胆的构想自身的发展宏图。甚至还有一些企业不懂得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作出相应的规划,对于能赚钱的项目盲目的进行投资,不考虑企业的实际经济状况,为了得到更高的利益使用各种不道德的手段。所以,在经营过程中一定要考虑企业的发展前景,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经营计划。因此解决融资问题作用于企业经营战略的制约关系,平衡融资问题和企业经营战略两者间的平衡点成为当务之急。

(三)缺乏先进的技术优势

技术水平的高低能够决定一个企业的发展潜力。然而,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由于中小型企业具有规模小、从业人员少的特点,导致中小型企业在产业分工方面一直处于很低的水平,从而使得这些企业普遍从事附加值相对较低的生产活动。很多中小型企业在技术研发工作上投入甚微,导致企业生产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不足,企业人员综合素质得不到有效提升,出口的仍是低含量产品。我国中小型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打价格战,以低价的优势进行市场竞争,这也导致了国际市场出现了大规模的反倾销行为,导致许多产品在国外的市场丢失。

三、中小企业发展战略与管理体制现状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我国的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很快,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缓解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中小企业的创业成本逐步变低,中小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增强。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国有企业改组的力度不断提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数量不断增多。中小企业是一个在商业挤压中生存和发展的企业群体,中小企业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分外艰难。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反映出其自身缺乏个性,中小企业在开办过程中发展态势总体趋于良好,这是经济发展趋于良好的一个重大良好表现。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来说存在诸多的限制因素,其中有一部分时由于外部环境造成的,因为国家不管是在资金上还是在政策上都更多的偏向于大型企业,地方政府为了达到立竿见影的解决就业问题的效果,在发展投资上更多的倾向于给就业范围更广、见效更快的商领域。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环保标准、技术标准的限制,在发展过程中面臨着消费需求不足、市场疲软,这对于市场竞争来说无疑会促进其竞争的激烈程度,从而限制了企业进一步扩大再生产。

四、中小企业可以选择的基本战略类型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以下三种战略在大多数时候能够获得成功。

3.1 超常规发展战略

所谓超常规发展战略,主要是指企业在一定的期限之内,以每年20%以上的增长速度去实现战略目标的方案。当然在具备以下条件时,才能够选择这一战略。首先市场的增长较为迅速,在较长的时期内市场有着较大的容量。其次在该业务领域范围之内的竞争对手较少,市场竞争的激励程度在可以预估的范围之内的前提下,企业才能够选择此项战略。最后企业应该保证原材料,能源以及动力的供应足够充足,有条件投入更多的资金,获得更大的生产力。

3.2 集中化战略

其实很多中小企业都有属于自身的优势方面,虽说人才以及资金有限,其他方面也没有足够的竞争力。但是只要集中资源以及人才方面的资源来扩大自身的优势,就能够提高自身在优势领域的竞争力,从而提高产品质量。以此为基础拓宽现有的产品以及生产销售渠道,提高自身的市场影响力以及竞争优势,从而提高顾客的忠诚度,获得更大的发展前景。

3.3 合作化战略

本地区国有企业以及同类型的大型企业在资金以及技术方面的优势是中小企业很难比拟的,因此如果中小企业能够在政策的引导之下与同类型的大型企业合作,能够实现双赢的效果。通常具有一定的风险但是可以迅速发展的企业会选择与其他同类型的企业合作,企业无法单独完成的产品可以代加工或者寻求其他企业同类型的产品进行互补。这样一来大型企业的生产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而且产量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中小企业也开辟了新的业务范围。

以上战略类型都是中小企业在自身的发展中可以参考并且借鉴的,具体发展战略的制定还应该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来考虑。

五、我国中小型企业可选择的发展战略以及内部控制策略

(一)坚持个性化、差异化的发展战略

我国中小型企业由于其自身规模较小、技术人才缺失以及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等特点,导致了高端产品生产成品偏高,使得其在高端市场中的竞争一直处于劣势。想要从低端市场中走出来,在高端市场中站稳脚跟,保持更强的竞争力,中小型企业就需要将自身的特点转变为优势。虽然中小型企业规模较小,组成结构较为简单,但是其对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强,拥有更高的容错率,针对此情况,中小型企业应该舍弃大片撒网的发展模式,缩小产品经营范围,避开市场竞争锋芒,仔细分析市场的需求空缺并进行填补,争取以优良的质量、低廉的价格和独特的创意取胜。可以通过与众不同的特色产业吸引小众人群,掌握此类人群的消费市场,以个性化和创新力立足于市场。个性化、差异化发展战略对中小企业的经济持续发展能够起到关键性作用。一方面,这种发展战略填补了市场空缺,拥有特定的消费群体,具有一定的“市场垄断性”,是大企业和其他公司无法取代的。因此可以通过批量生产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规模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稳定增长,逐渐在市场立稳脚跟;另一方面,大型企业也需要高质量、有针对性的产品以及服务来填补其自身的不足,从而达到了大中小企业的相互促进,互惠共赢的局面,有利于中小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二)坚持创新的发展战略

技术创新是每一个企业都必须做到的,技术含量能够决定一个企业究竟能为客户创造多大的价值,其也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由技术、产品、服务等多方面决定的,中小企业需要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为消费者创造更多的价值。通过这些方式带来的持续稳定的竞争优势才能够支撑起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所以,中小企业必须坚持技术创新,迎合市场需求,迎合其对应消费群体的需求,以提高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并通过良好的口碑树立企业的品牌,提升企业形象。以高质量的产品和以人为本的服务赢得消费者良好的口碑,依靠口口相传提升品牌价值,通过优质的企业形象推动中小型企业的经济发展。

(三)中小企业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内部控制在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内部控制通过自我调节和自我制约的内在机制,在企业管理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内部控制的健全与否,是中小企业经营战略实施效果好坏的关键。通过内部控制制度来深化企业经营策略的执行和实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显得尤为重要。第一,中小型企业管理层和所有人要重视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将内部控制应用于企业的现代化管理过程中。只有企业的管理者重视内部控制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将内部控制应用于企业的经营策略中。只有管理者重视起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应用,才能做到上行下效;第二,为了贯彻实施企业制定的经营策略,企业当务之急要明确内部控制目标。内部控制目标和经营目标之间不是相对独立的关系,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内部控制目标的明确为经营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企业要培养员工对内部控制建设工作重要性的意识。同时也要将责任意识落实到个人身上,将责任制贯彻应用于企业的管理中,从而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更好的实现企业设计的经营策略。

(四)调整中小企业的发展结构

当前社会,我国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要想获得长远发展,中小企业要从当前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明确自身的竞争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并优化生产技术,形成核心竞争力。首先,要充分发挥国家政策的导向作用,政府要大力扶植中小企业的发展,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其次,要努力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市场适应能力等,从而改善企业传统的生产技术等,提升产品的质量;最后,中小企业要主动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在增加经济利润的同时,努力解决社会就业问题。

(五)拓宽融资渠道

首先,中小企业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金积累,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其次,要充分利用银行信贷,增加自己的信用水平和资质等,从而使得银行信贷的过程更为便捷。再次,地方政府要充分认识到中小企业的作用,并支持各种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在深入了解当地企业经营状况的基础上,开放多种融资渠道。最后,要成立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该种基金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筹集,从而支持中小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并调整产品结构。除此之外,中小企业还要创新融资方式,例如采用内部职工入股和集资或是集体融资的形式,为企业筹集更多发展的资金。

(六)形成发展联盟

所谓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实现某个发展目标,通过合作等形式形成量合体,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与互补,形成战略发展联盟。中小企业要做好与其他企业的联合工作,同时加强与大企业或者跨国公司的联盟,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利用技术渠道、资金来源等优势,大力发展自己。战略联盟已经成为各个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七)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

所谓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就是指企业为了突出产品的竞争优势,从而实施的战胜对手的一系列战略。差异化战略的核心就是企业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策略,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取得消费者对产品产量、结构等方面认可所采取的战略。差异化战略的实施可以有效地突出自己产品的优势,从而使得自己在激烈竞争中占据不败之地。

六、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方向分析

中小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实现自身的产品和品牌的差异化。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作用,善于运用企业的优势,来实现企业的快速平稳发展。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应该注重实现差异化的发展。不管是在市场差异化的开发,还是在市场差异化的商品营销过程中,企业斗应该善于云朵多种手段来实现自身的品牌差异化,这种差异化的心理定位,能够让消费者在产品自身上给予其更多的发展空间,也能够更好的找准其市场定位,因此对于中小企业的经营者来说企业应该善于运用多种行为对市场进行研究,注重对市场的开发,敢于打破思维上的定势,并且善于运用多种市场调查方式,对人力资源的市场进行开发。从当前商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生产重合度过高的情况来看,实现差异化发展是未来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差异化营销战略还能够让企业吸引更多的忠诚的粉丝,这对于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应该逃避在一些技术含量低、生产工艺简单的行业开辟领域,注重实现差异化战略,是未来中小企业发展的明智之举。企业应该善于发现市场,能够根据多样的形式需求,跟随时代的发展变化。成熟的市场并不是长期不变的,市场差异不断增大,经营机会也不断增多,注重对于市场进行创造,强调采用多样的形势培育创造市场,注重对于行业新标准体系的开发和构建。

七、总结语

总而言之,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制定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发展战略对中小型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国中小型企业必须对自身战略目标有一清晰的认识与规划,并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做动态的调整,使策略更加完整,作用更加强大,从而使企业开辟新的发展途径,最终实现企业自身价值的提升。

第七节 案例: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定位研究

中小商业银行是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等三四线金融市场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所发展起来的,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必要资金支持的商业金融机构。在我国当前金融体系总体的构成中,中小商业银行占据着较大的市场份额,为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的稳定等,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小商业银行由于成立时间短,存在着综合竞争力差以及盲目扩张的现象。对于大多数中小商业银行来说,在市场战略以及定位上,都存在着不清晰的现象。因此对中小商业银行的战略定位进行研究,发现中小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外部市场环境等,能够让中小商业银行理清自己的市场定位,制定出有效的发展战略。

一、中小商业银行外部市场环境分析

对中小商业银行外部市场环境的分析,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中小商业银行的外部情况,有利于管理层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做出正确的市场定位。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其外部市场环境中最主要的是中小企业。

(一)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为中小商行提供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首先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以及民营经济的发展,为中小商业银行,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这些企业不仅为中小商业银行提供了大量的客户,同时为中小商业银行的吸储放贷等业务,提供了大量的受体。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种经济经历了快速发展期,成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相关资料表明,在我国经济体制中,民营经济、私营企业等已经占据了三分之一左右,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有效增长点。尤其在就业岗位方面,个体私营企业以及民营经济等,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1]。

(二)支持鼓励民营尤其小微企业发展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其次在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支持民营经济尤其是改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已经成为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任务。而中小商业银行在这项任务中,则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党和政府深刻考虑到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将鼓励、支持与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积极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升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形成有特色、有亮点的经验做法,不断完善其发展的外部市场以及政策环境,为民营和小微企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撑。而我国银保监会也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专门成立了相应的中小企业融资课题组,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开展普惠金融工作,例如江苏省就开展了“百行进万企”融资对接工作,提高企业融资可获性。这就要求中小商业银行,能够深入到中小企业融资工作中去。

(三)外部竞争对手的竞争战略为中小商业银行业务拓展留下发展空间

第三在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外部竞争对手的存在也为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留下了相应的业务扩展空间。在我国当前的金融体系下,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及外资商业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为主的格局。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以及股份制银行都将能否竞争到大客户,作为银行发展的关键。这些商业银行主要将战略定位在国家重点发展行业,以及大型企业和优质客户方面,而对中小企业的门槛则相对较高。同时外资银行的进入,也存在着经营范围以及网点等方面的限制,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对高端优质客户的竞争上。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商业银行将中小企业的融资为主要突破口,为中小企业以及民营企业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撑服务[2]。

二、从中小商业银行自身竞争优势分析

虽然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相比,中小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信息的获取等方面,都存在着相应的问题。但是作为依赖本土经济发展而来的金融机构,中小商业银行也具有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

(一)服务中小企业是中小商业银行自身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从规模上来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大多数都是资产规模在200亿元以下的,其中有近7成规模在100亿以下。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以及城市居民”的市场定位。但由于受到数量以及盈利水平的影响,使得大多数中小商业银行,在市场定位上出现摇摆不定的现象,比如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出现抢夺客户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中小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金融产品以及结算渠道和风险管理等方面,不能为大企业提供动辄数亿的资金支持,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相比,这是中小商业银行的弊端。因此难以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无法将业务延伸到上下游方面,这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二)中小商业银行定位于服务中小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

其次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定位于中小企业具有非常优越的信息优势。对于金融行业来说,信息对于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至关重要。总的来说各个银行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信息的竞争,在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谁掌握着信息的主动权,谁就能够掌握竞争的主动。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中小商业银行在信息的获取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困难,需要付出较多的成本。而中小企业则是立足于本土,与当地中小银行之间的沟通交流较多,因此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所以中小商业银行定位以及服务于中小企业,无论在信息的获取方面,还是沟通等方面,都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所以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将信息优势进行有效的利用,将有效的人力物力资源,应用到现实发展中去。

(三)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带来市场快速反应的竞争优势

最后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也为中小企业带来了市场快速反应的竞争优势。中小商业银行作为一级法人制,其管理结构相对简单,能够实现比较灵活的经营模式,快速适应外部市场的变化。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这点是中小商业银行所独有的。这种简单的经营结构,能够让中小商业银行在企业贷款的审批,以及其他业务的办理方面,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能够降低交易双方的交易成本,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在这种优越的内部治理结构下,中小商业银行需要将这种短平快的结构,与自身的发展进行联系,在金融产品的制定以及发展方面能够为企业“私人定制”。从我国当前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来看,大多数中小商业银行都能够利用自身有效的治理结构,来促进银行的发展,提高自己的综合竞争力[3]。

三、结束语

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获得更多的机会,我们需要从中小商业银行自身的特点出发,分析其发展中所存在的优势与劣势。同时也需要根据外部市场的发展变化,合理调整自身的经营状况。因此中小商业银行需要将服务中小企业,占领广大的农村基层市场,作为自身发展的战略定位,不断提高自身的金融竞争力,促进中小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


第八节 案例:海尔集团发展战略实施的现状及改进策略

海尔集团作为一个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集团,发展战略的制定对它十分重要,因其影响着海尔集团未来的发展方向。海尔集团需认清当前的企业形式,从其发展战略的实施内容与现状的基础上做好规划和调整,以求更长远的发展。

一、发展战略的内涵

发展战略是指企业怎样实现发展的理論。发展战略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发展前景及方向。这一部分主要是指确定企业的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二,发展目标。发展目标是指企业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及营销手段,从而实现一个未来的发展目标。第三,发展内容。企业要想实现持续发展,需要一个许多的发展点即发展的内容,是指企业未来发展需要涉及的领域、行业以及客户需求等方面。第四,企业的发展能力。企业的发展需要用长远的发展眼光去对待。总之,发展战略影响着一个企业的成长与发展,需要制定相关的发展战略来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对于海尔集团一样,它逐渐变强也是因为制定了相关的发展战略,坚持创新,与互联网时代接轨,从而实现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海尔集团发展战略的内容及现状

在1984年,海尔集团在青岛正式成立。自发展以来,海尔坚持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逐渐发展为全球的家电行业最具影响力的企业之一,因此海尔集团有着自身的发展战略与发展策略。海尔集团由面临倒闭的小企业,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实践,才逐渐发展为世界五百强企业。海尔集团有着自己发展模式,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逐渐成熟,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其中从发展战略角度来分析,海尔集团的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愿望

海尔集团自开始发展以来,有着自己的发展愿景并不断朝着这一方向迈进。海尔集团从成立,一直把消费者的需求放在首要位置,满足用户对于产品的需求,从而引领中国家电行业的发展。在家电行业,海尔集团确立起自身的海尔品牌,并在国际市场上有着自身的品牌影响力。经过30多年的尝试与实践,海尔集团实现了初步的发展愿望。

(二)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能够有效降低企业发展中营销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促进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对于海尔集团而言,它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家电行业中的最强企业,实现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因此,目前海尔集团正从技术、售后服务以及保证产品质量等方面,不断更新和完善,并朝着成为行业最强企业方向而发展。

(三)战略内容

随着家电行业的兴起与壮大,企业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基于当前的行业背景,作为全球家电第一品牌的海尔集团在不断调整发展战略的内容,做着发展战略调整的工作。海尔集团发展战略从国内发展到国外,从单一实现多样化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海尔集团也在不断与互联网融合,开展网络化发展方向。海尔集团吸引了许多优秀和专业人员的加入,在科技水平上需要不断提高。

三、海尔集团发展战略实施中的改进策略

(一)引进优秀人才,完善人力资源管理

海尔集团需要做好人才招聘的工作,吸引计算机领域以及产品生产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以及完善公司的运营模式。海尔集团正在走网络化道路,借助互联网的平台,进一步扩大宣传。在电商领域,海尔集团需要相关的人才,不管在销售领域还是技术领域,需要进一步完善营销的策略,实现全方面的发展。同时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需要做好绩效考核以及人员分配等方面的工作,做好奖励机制,从而避免人才的流失,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

(二)注意创新,提升国际影响力

创新能够推动企业的发展,形成竞争的优势。海尔集团需要在技术、产品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更新技术水平,完善产品的功能以及保证产品的质量。同时提升企业的售后服务水平,及时反馈给用户,满足用户的需求。海尔集团需要提升国际影响力,从品牌的战略方面,借助网络电商平台,来扩展国外的家电市场,拓展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三)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企业文化不仅是一个公司形象的象征,而且是形成企业凝聚力的重要环节。海尔集团有着自身的企业文化,海尔集团坚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坚持创新。海尔集团在实现发展战略的过程中,需要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可以鼓励员工提出企业发展方面的建议,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参与度。同时做好制度规范,制定相关的企业文化制度,对员工以及企业自身做好制度约束,从而有利于企业的运营与发展。

四、结语

发展战略的制定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从而影响着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任何一个企业需要认清当前的企业形式,做好规划和调整。对于海尔集团而言,需要从其发展战略的实施内容与现状的基础上,做好相应的改进工作,从而有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第六章 2020-2025年中国企业发展建议及对策

第一节 2020-2025年中国企业发展建议分析

一、创新和产业升级是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关键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制造业的产能雄踞全球前列,其中100多种产品产量居全球首位,家电、制鞋、棉纺、化纤、服装等产能占全球的50%以上,轻工、纺织出口占全球的30%以上,产业规模如此巨大,但却难称制造强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并没有带来相对应的利润,中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一直处于低位,在技术创新、质量控制、品种结构、产品品质、品牌培育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容回避。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必须坚持往创新,坚持产业转型升级。除了传统制造业企业,高新科技企业在制造强国建设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全国人大代表、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看来,中国制造业升级可以把创新、质量、设计和“互联网+”作为四个支撑点,而创新是首要,“我觉得发展制造业,首先还是要靠创新,主要是在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抢占技术的制高点,并且获得技术的话语权。创新是制造业发展最重要的手段。”

制造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只有在材料、技术、产品+服务的全方位发展,才能不断催生和孕育新技术,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此过程中,创新是关键。实践证明,只要坚持创新,传统制造业同样能焕发出发展新活力。”

二、中国制造业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目前中国的制造业规模变大,成本相对较低,但技术水平、科技含量、附加值方面还有待提升,这是目前整个中国制造业和中国企业面临的比较核心的问题。9号下午,全国人大代表、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今年两会第二场“代表通道”上更是谈到,中国制造要成为制造强国,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还没掌握在自己手上。”

但核心技术怎么来?朝着本领域技术制高点积极进行研发创新,是必由之路。

其实,走技术创新之路已经成为业内共识。不少企业已经以技术创新为导向,在投资结构、研发方向等方面先行一步。此前记者会上,宁高宁谈到,在中国企业界里,这几年以来,大家去买矿山、油田、土地等资源去找政策支持的少了。“今天就是没有创新、没有技术就不要投资,不要扩大规模,不要再做重复性的建设了。”他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中国制造业已经悄悄地在起步了。

三、以“品质革命”引领中国制造“华丽转身”

产品质量提升刻不容缓

与10年、20年前相比,如今的“中国制造”已让世人刮目相看,而外界似乎也更期待“中国制造”的华丽转身。全国人大代表、小米科技董事长兼CEO雷军于8日下午建言称,中国制造业未来要发展,只有把质量搞好,中国制造才能 去除山寨、低端的形象。

这个观点也得到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所长马玉璞的肯定,我国通过多年发展,工业门类已经很齐全,但是我国的制造业还处于中低端。中国要想成为一个制造强国,必须提高我们产品的质量。“号召中国企业制造出像德国产品那样真正叫响世界的产品”。

盛世华研认为:改革是推进国家发展前进的动力源,品质是打造国际影响声誉的生命线,“品质革命”则是助推“中国制造”提挡升级的加速剂。我国是名副其实的消费品制造、消费和出口大国,目前生产的消费品中,有100多种产品产量居全球首位,与此同时,也需要积极通过质量提升行动,加速迈向制造强国。

四、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强化服务减轻负担

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强化服务减轻负担,是进一步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传统低成本优势削弱,特别是面临以美国为首的减税竞争,我国必须进一步大幅度降低企业税费负担,让企业轻装上阵迎接竞争。此外,要强化政府为企业服务,特别是提供有利于企业创新驱动的系列制度环境。

五、改进与制造业相关的公共政策

总体来看,制造业的公共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人才政策,如教育和人才培养、人才激励等;二是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如鼓励利用先进技术、技术转让和科学研究等;三是建设创新网络,如突破传统界限,加强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跨领域和跨地区的合作等;四是培育要素市场,促进各种驱动因素的平衡,如降低综合成本,提高整体效率等;五是政府与市场的合理分工,加强政府与私营部门的合作;六是加强法治建设,如保护知识产权、完善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促进公平市场竞争等。

德勤公司对中国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的一项制造业政策竞争力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企业高管认为,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政策按重要性排序为:支持科学、技术和创新的政策最具竞争优势,接下来依次是技术转让和应用整合政策、可持续发展政策,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与规划。有些政策和制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有待改进,依次是政府的干预、劳动政策、法律法规、企业税费和高收入职工的个人所得税等。由此可见,我国制造业公共政策的重点应放在进一步完善制度环境、降低企业综合生产成本和社会交易成本、提高制造业公共政策的国际竞争力等方面。

六、强化培育消费者对国货的信心

大力完善市场环境,强化培育消费者对国货的信心,是发挥需求引领动力,拉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在“企业”、“市场”到“最终消费者”这三个环节中,我国“企业”有着很强的活力和竞争力,“消费者”有着升级的迫切需求,而“市场”则是当前的最突出短板。当前,迫切需要大幅度增加政府对商品质量抽查的投入,广泛采用互联网等新手段全面高效公开商品质量信息,加大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力度,在市场监管环节落实从“企业优先”转向“消费者优先”的理念,全面创造消费者“放心买”的市场环境,发挥我国巨大市场规模对实体经济的拉动作用。

七、应对中国制造业综合成本上升建议

应对中国制造业综合成本上升的问题,应从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创新工业组织流程、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统筹协同推进能源资源等诸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八、培育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

在2018年的两会上,作为浙江非公有制企业的委员代表,王建沂表示,将继续聚焦高质量发展、聚焦实体经济、聚焦转型升级、聚焦现代化,并拟提交7份提案,其中之一即《发挥制度优势、坚定道路自信,培育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一批世界级的行业领军企业》。

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在产业组织形态和区域布局方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下,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新征程中,已经形成了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为核心的若干现代产业集群,但我国的现代产业集群发展还面临着产业层次不高、技术水准不强、规模不大、产业组织形态碎片化、低小散等问题,对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通过调研和走访,并结合所在企业富通集团正在浙江嘉兴的产业探索和实践,王建沂认为,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发,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道路优势,集中全要素资源,以打造一批世界级行业领军企业,以此培育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此外,王建沂还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一批区域产业创新中心。以深入推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为契机,以产业创新为目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导入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通过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带动装备制造业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加快“制造强国”建设的步伐。

九、进一步加大对内对外开放步伐

进一步加大对内对外开放步伐,是实体经济升级的压力和激励。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我国制造业不怕竞争,竞争有利于产业的升级和发展。因此,我国要坚持开放步伐,特别是服务业的开放。只有进一步的开放,才能适应服务型制造的升级趋势,更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十、建立多渠道投融资机制

统筹政府和市场多渠道资金投入,形成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多方支持的格局。

十一、健全复合人才培养机制

建设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加快建成多层次、高质量的人才梯队。

十二、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

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更好发挥金融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撑作用。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的要求,处理好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关系。切实放宽中小银行准入,扩大直接融资比重,扩大金融业开放,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打通资金与企业的“最后一公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高新技术制造业,以金融高效率提升制造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快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发展迅速。从发达国家经验看,工业化进程中产业升级的方向,不是单纯的提升服务业比例,而是重在实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相互促进。19世纪中叶以来,美国以“专业和商业服务”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一直快速发展,占比从1950年的3.5%升至2016年的12.4%,而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仅占8%左右,发展空间很大。要积极推动技术、资金、人才、服务向实体经济汇集,加快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这是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

十三、推进各类要素融合发展

随着制造业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步伐加快,制造业与相关产业和要素深度融合,催生了更多引领制造业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为此,要把握“制造业+”发展趋势,按照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的新要求,促进各种要素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互联网、大数据”等产业加快发展。


第二节 2020-2025年中国行业企业发展对策分析

一、质量变革

质量变革重点是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提高产品质量,更好满足消费者新变化的需求。经过改革开放40年发展,消费者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很多产品还要进口,甚至有些是一般消费品。面粉不好是做不出好面包的,劳动力质量不高、资本质量不高、技术水平不高,就没办法生产出好的制造业产品,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性工程,还要提高技术和产品的质量标准。同时要加强市场监管,让假冒伪劣包括低质量的产品,不能卖出高价格,更不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不能出现逆向选择,应是一种正向选择,激励好企业生产高质量产品,获得更好的效益和发展,这是重要的机制。

二、效率变革

提高效率其实就是提高生产率,包括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率及技术进步贡献率、全要素生产率等,都属于效率重要的指标。需要优化制造业部门的结构,去产能是解决供给侧的低效率问题,通过减少供给过剩部门的生产能力,甚至是资产规模来优化配置资产,把低效率部门的资产转到更高效率部门的资产,实际上最终对制造业部门来讲是一种结构优化。

提高效率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实现技术创新,把更多的新技术运用于传统生产部门。近几年出现的数字化、智能化等有利于提高制造业部门生产环节的效率,也可以提高整个制造业产业链的效率,把上、中、下游,也就是生产、制造、服务、设计这些环节都可以联动起来,整个产业链的效率会提升,制造业部门的竞争力也会提升,效益就会改善。

三、动力变革

中国工业化阶段已进入后期,也就是快速工业化时期,一些制造业产品,包括一些产业需求增长的空间越来越小,更多需要考虑结构调整,其实是动能转化的过程,从过去依靠在传统产业领域大规模投资,转向更多在新兴产业领域发展,把更多投资转向发展空间和需求空间更大的新兴产业部门。

四、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回归商业本质

无论市场如何变化,线上与线下如何互动融合,归根到底还是手段和方式的变化,并没有改变“产品= 服务+商品”的本质,新技术固然可以大大降低零售成本,提高效率,但是产品的周转还需通过适销的商品和良好的服务来完成,通过商品和服务为顾客创造价值依然是企业经营的本质。

五、协同创新发展,进行系统变革

以新消费增长为驱动的变革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思维方式,从理念、机制、模式、组织、文化等方面 进行协同创新及系统化建设,以消费者价值为导向,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围绕效率升级,打造关键 性竞争能力,即供应链能力,业态布局能力、品牌建设能力、全渠道能力,构筑不断引领,持续迭代的成长 平台,真正从“商品销售者”转变为“品质生活提供者”、“生活美学传播者”,只有这样,“以消费者价值为中心”的业态升级才能够产生价值 。

六、顺应消费升级,聚焦潜力业态

顺应消费升级及年轻人成为消费主流的大趋势, 百货行业应紧密结合市场最新发展趋势和运营模式,洞察年轻 人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重点加强在消费升级相关领域、如儿童及教育、健康医疗、生活旅游、文化创意 等相关行业的投资布局和资源整合, 使产品和服务朝着“品质、品味、品格”的方向升级,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业 态组合,重构商业消费新生态。

七、重构供应链,推进经营模式转型

企业在发展策略上,要量力而行,渐进性投入,探索性发展,实现平稳过渡。现阶段可以建立深度联营与自营相结合的模式,积极参与部分品牌的商品管理,提升对商品资源的控制力,逐步加大自营比重,最终达到合理占比,可以将发展自有品 牌纳入自营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鉴于当前零售行业仍然区域分割严重,市场集中度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零售企业间可以通过横向联合,建立联合采购来打破区域代理制造成的市场封闭,形成规模化的采购力量。

八、创新商业模式,打造智慧产品

过去的一年,企业大力发展全渠道多元业务,变身综合服务的全零售企业。许多领先的行 业巨头都以打通线上线下为基础、以重构传统商业要素为核心、以创新商业发展及全业态融合为目标。在此 过程中,抗风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政府近年来先后出台多项重要政策,在积极的政策环境下,随着技术的普及和消费的升级,新的零售业态和商业模式将主导未来市场。未来会有更多企业积极 以科技智能引领新零售,并努力打造智慧零售,提出更多的创新商业模式,以利于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增长。

九、加快技术创新来驱动的数字化转型

在互联网用户增长红利消失的背景下,要更加注重运用技术创新让更多的数据活跃起来,实现数字化转型。如运用个性化推荐系统来提升企业营销的精准性,以数据分析为基础挖掘新需求推动消费升级。

十、激发出新技术的真正效能

人工智能融入制造业的根本目的是提质增效、降低成本。但目前来看,中国制造业与人工智能融合有很长的路要走。制造企业需深刻理解,人工智能不是万能灵药,它仅仅是一种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工具或方法,不论外界如何热捧宣传,如果无法与实际应用需求结合,必然缺乏发展的动力。在人工智能应用实践过程中,制造企业不能生搬硬套、急于求成,必须脚踏实地地研发、突破,积累,调研自身实际应用需求,结合现有的软、硬件基础设施、人员技术条件以及资金规划,分析人工智能技术怎么用以及如何用好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出人工智能的真正效能,最终实现智能制造。


第七章 2020-2025年中国企业全方位推进“发展战略”及实施路径探讨

第一节 构建发展战略推进体系:稳准推进公司发展战略实施

构建发展战略推进体系,进一步高效推进战略实施,确保战略稳准落地。

一、结合实际、精心制定工作实施方案

面对每年出现的新形势,结合自身实际和业务特点,逐年印发发展战略工作实施方案和具体工作要点,明确工作目标、具体措施和责任分工,各地区公司和国别公司对目标和举措进行层层细化分解,落实责任,制定各项目具体实施细则,确保开源节流降本增效工作有计划、高质量、有成效地开展。

二、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动态督导督办机制

1)加强战略工作组织领导。各地区公司、项目公司总经理亲自抓工作落实,规划计划部、财务部、企管部等部门明确分工,负责对工作的组织实施、检查指导和整体推进。

2)加强工作动态督导督办。通过周报、月报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办督导,传递压力,确保各项措施部署落地。

3)加强季度执行情况分析。各项目按季度上报措施落实情况和实施效果,汇总分析后及时做好工作部署调整和典型经验的总结和推广。

三、营造全员全链条参与环境

1)大力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企业报刊、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各种宣传媒介,及时宣传报道工作进展和取得的成效。

2)组织开展员工合理化建议活动。充分发动广大员工积极参与,征集各类员工合理化建议,推动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

3)积极交流推广典型经验。召开战略工作专题推进会,各项目交流分享工作经验,学习推广典型做法。

4)加大考核激励力度。加大工效挂钩力度,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项目,在年度业绩考核兑现及特殊贡献奖等的评审中予以倾斜,激发各项目工作积极性。


第二节 产业结构层面

一、认识规律特征指导产业发展

发展产业要对发展规律有清醒的认识。

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行业特征,比如军事工业、钢铁工业、汽车制造、农业等,它们之间具有明显不同的行业特征,都有着其自身的运作模式、运行规律。有着不同的发生、发展、兴旺、衰亡的过程。

二、夯实产业基础促进产业健康

基于对产业发展规律的认识,针对我国强市场、弱基础,重应用、原始创新不足的现状,我国发展一要增加原始创新的深度,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筑牢产业发展的战略根基;二要保证与世界先进企业相当的、持续的投资强度;三要加强人才培养的力度,出台有利于引进、留住、使用人才的一系列政策和举措,也包括及时出版更多、更先进的教材和参考书;四要继续扩大国际合作的广度,通过多种合作方式来逐步建设和完善自己的产业链。

三、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技术创新

企业要建立长远发展的前瞻性战略计划,加快企业结构调整,采取积极措施,抓住机遇,扬长避短,增强应对经济多变的敏锐性,从而实现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企业必须加强科技创新、技术革新,成为高新技术投资、研究应用、技术开发以及风险承担和利益享有的主体;积极促进企业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加大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新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在组织结构与技术创新层面上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

四、完善企业供应价值链

目前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这已经不是单纯企业之间的竞争,已发展成为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作为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其是企业从商品采购、运输、存储、配送及分销整个过程中所包含的计划、存储、分销及服务等一系列相互衔接的活动。只有确保这相互衔接的活动环环相扣,而且对整个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不断完善,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企业运行的效率,确保其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五、积极促进企业的集约化建设

改变中国制造企业过去散、乱、无序竞争的局面已经刻不容缓,企业最终走上产业化、集约化之路已经毋庸置疑。专业化生产是制造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各企业之间应该加强分工与协作,优化业组织结构,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主导作用,特别要在发展战略、投资环境信息咨询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打造产业绿色竞争力

当今世界,企业产品要想走向国际,必须通过国际环保认证,只有做绿色企业、生产绿色产品、进行绿色设计、绿色经营,才能提高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中国企业必须主动通过评估自身活动直接和间接的环境冲击,认识未充分使用资源的机会成本,前瞻性地创造有利于创新和提高生产力的解决方案,研发能将成本降至最低的环保新技术与新工艺,着眼于消除造成污染的根源,将改善资源生产力放在首位,把改善环境当作经济的和提高竞争力的机会,铸造中国产业绿色竞争力。

七、提升产业战略竞争力

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正处在快速发展期。对于中国企业来讲,面对城镇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也需要建立类似的产业战略模式,积极推进基于项目的进度、成本以及质量的科学管理与控制,从而提高产业的全要素生产效益。探索供应链内部及供应链与业主之间长期的合作关系。这种新的合作关系将会产生新的采购和支付方式,使越来越多的供应商介入整个生命周期,提升产业战略竞争力。


第三节 市场运营层面

一、必须把做强做优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近几年,我国企业发展更多地表现为规模的快速扩张,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在盈利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商业模式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差距还很大。发达国家大企业凭借其技术、品牌和供应链优势,主导行业发展的格局没有改变,在产业价值链中的优势地位没有改变。

因此,我国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在高速增长条件下形成的发展理念和经营方式,把做强做优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不能再单纯追求规模的快速扩张,要努力实现从速度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要素投入驱动到创新驱动转变;要更加突出经济效益,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努力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二、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推进市场竞争

中国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和国际竞争的双重考验中得到生存和发展,必须坚持把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手段,借鉴国内外著名品牌的成功经验,以企业整体价值观为核心,以公司组织与管理体系再造为依托,以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为载体,积极实施品牌的塑造、运营、延伸和扩张策略,塑造出具有个性的全新形象。在具体措施上,要按照国际质量管理标准要求,认真抓好ISO9002质量保证体系有效运行,全面提高质量控制能力和品牌锻造能力。充分利用企业品牌效应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拓展品牌内涵的覆盖面,带动公司的整体崛起。同时抓好营销体系建设,建立起灵敏、高效的信息反馈系统和营销网络,以现代营销手段扩展企业品牌的知名度。通过品牌扩张,逐步使品牌成熟起来,并跻身于国际知名品牌之林。


三、以客户为导向,满足客户需求

你所做的一切,就是让你的顾客满意。

客户导向是一种与客户的互动模式,以客户为导向,满足客户需求,努力的焦点放在发觉和满足客户需要上,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服务意识,在意识层面,具有强烈的服务客户,满足客户的愿望,将此作为自己的使命。理解客户,重视对客户的消费能力、偏好,不断收集客户资料与客户感受,了解,研究,预测客户需求,以此作为改进工作的行动指南。响应客户,在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就要致力于开发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交易过程中以赢得客户的满意为使命,在客户反馈信息的基础上迅速改善产品和服务。

四、创新经营模式

近年来,受国内外经济增长放缓、市场需求变化、实体经济及产业发展低迷、新兴业态新经济模式蓬勃发展等多种因素影响,传统的发展模式普遍遇到瓶颈,再延续传统“满足市场供应需求、依据需求组织生产、预判需求布局产能”发展方式,既无法实现健康发展,也无法抢占市场需求预期的先机。因此,市场竞争策略不能仅仅满足阶段、局部的需求,而应该要从满足现阶段发展或已有的发展需求,向引导、引领需求转变。

可以说,在新发展形势下,过去那种传统的发展模式,随着市场需求下降、传统产能过剩、传统产业链基本布局完成等因素影响,已再无生存空间。

当前我国处于化解过剩产能、市场需求快速变化、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形势下。在新的发展时期,发展亟待在管理体制、市场机制、运营模式上深化改革、创新思维,创新经营模式,实现“二次创业”。

五、价值创新开拓战略蓝海

深陷红海的企业一般采用的都是常规方法,即在已有的产业秩序中建立起自己的防御地位,竞相去击败对手。但是蓝海的开创者根本不是以竞争对手为标杆,而是采用完全不同的一套战略逻辑——价值创新。

价值创新是蓝海战略的基石,因为跟传统思维不同,它不是把精力放在打败对手上,而是在全力为买方和企业自身创造价值飞跃上。这是跟传统的红海市场企业思维完全不一致的根本。

价值创新分“价值”和“创新”两点。在实行时,既不能太过于考虑价值、也不能把所有重心放在创新上。单纯的考虑价值,容易出现在所有精力放在现有结果上的“小步递增的价值创造”上,这种做法能改善价值,但不足以使产品出类拔萃。但不考虑价值,只考虑创新,就是完全为了创新而创新,仅仅是为技术驱动、或者是一味追求新奇怪诞。

因此价值创新,是指企业把创新与效用、价值、成本整合到一起。也就是说,开创蓝海者,要同时追求“差异化”和“低成本”。

而在成本和价值的考量上,企业通过剔除和减少产业竞争所比拼的元素节省了成本,又通过增加和创造产业未曾提供的元素,提升了买方价值。随着时间延续,高价值的产品也就成就了规模经济。

需要注意的是,价值创新是一种战略,要求企业整套系统都在为买方和企业自身实现价值飞跃运转。价值创新主张市场界限和产业结构并不是给定不变的,而是可以根据为企业个体的行动和信仰所重新构建。开创蓝海战略,同时应该以机会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的原则为导向。

六、紧跟市场发展

众所周知,我国当前城市发展无论是本国还是国际市场都取得了瞩目成就,而且加之大量人口涌入城市,这无疑推动了消费。企业发展也应该紧跟这一趋势,努力与城市发展相接洽,以达到充分挖掘城市市场的目的,进而回笼资金发展重点领域。

七、实施“走出去”战略

经济全球化是当前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而我国在国际市场当中也属于输出大国。故我国企业也应该深刻认识了解到这一点,需要及时按照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来改善提高,如此,在改进推动了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使得我国企业发展更能够融入国际交易市场。

而实施“走出去”战略,是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需要,也是深化国际经济合作、培育我国跨国公司的需要。

在实施“走出去”战略,国际竞争力方面,应注意5个问题:一是要通过持续自主创新形成竞争优势;二是企业战略必须包含全球化的思考,并在据有优势时未雨绸缪,以创造更持久的优势;三是要善于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必须拥有高端的人才、技术,敏锐捕捉国内外市场需求及环境信息,提高商务运作能力和跨国经营能力;四是要善于创造压力,敢于寻求最强的竞争对手作为激励对象,主动拥抱国内外竞争对手;五是建立企业风险预警系统和评估诊断体系,有选择性地寻求海外优势,有效规避市场风险,永葆母体竞争优势。

八、坚持“五化”发展举措

一是着力提升智慧化。企业应注重加强互联网建设,扩展服务能力,降低运营成本。在产品创新上,要注重标准化、特色化,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方便快捷的增值服务。企业要抓住网络发展的大机遇,不断研发面向互联网用户的产品,成为差异化的全面数字化企业。在客户经营上,为客户提供全流程网络服务。要根据客户价值的高、中、低制定差异化的交叉经营策略。广泛吸收具有网络经营经验的人才,提升网络客户营销和服务团队的战斗力。

二是着力推进利润来源的多元化

企业要通过转型和创新,深度培育批发业务的行业专业化能力,加快开拓细分市场,建立公司生态服务系统,打造差异化服务模式和竞争能力。要根据客户需求的不同,提供个性化、高附加值的创新产品,实现与客户互利共赢。要保持稳健的流动性、稳定的客户、持续增长的利润、不断向好的社会品牌形象。要完善细分市场营销服务模式,加快发展各细分市场业务,打造精品。在有效控制风险和经营成本的基础上,要借助科技和信息技术整合资源,建立起统一的、涵盖境内外业务的业务营销平台。

三是着力推进企业投入产出的高效化。资本的稀缺性和市场经营门槛的大幅提升,客观要求企业通过科学、精细化的管理,走一条节约、产出高效的发展道路。

四是着力推进企业经营发展的信息化。企业要适应互联网、移动智能终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金融技术的广泛应用,实施企业数字化战略,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要高度重视IT规划,实现业务处理的电子化、自动化和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立核心业务系统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五是着力推进企业效益的社会化。国内企业在追求利润稳定增长的同时,要更加重视环境保护、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积极采纳赤道原则,打造绿色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捐资助学,抗震救灾,将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节 技术创新层面

一、实施技术创新战略

世界一流企业的成长经历证明,一个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是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只有占领产业技术的制高点,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重点跨越,才能引领行业技术进步,在竞争中取得先发优势。

另外,当今世界技术创新已成为一种潮流,强化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竞争层次,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与高新技术接轨,己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我国大企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必须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浓厚氛围,切实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尤其要重视根据主业发展方向确立科技创新发展路线,制定科技发展规划;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有分量的知识产权;大力提升获取社会创新资源的能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上下游、国内外有效结合的开放式创新体系和创新机制,将企业发展建立在坚实的技术进步基础之上。

需要强调的是,每一次大规模经济危机往往也是产业与技术孕育变革的关键时期;每一次危机之后的经济复苏,都离不开新技术革命的推动。当前,一些关键技术领域正处在变革前夜。由于半导体、新材料等成熟技术加速升级,页岩气开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分布式通讯和信息技术与可再生能源进一步融合,智能制造、合成生物制造等全新的制造技术正在兴起,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领域正在产生具有全球特征的大产业和新业态,人类将迎来以数字化制造及新材料应用为标志的新的工业革命。我国大企业应该高度关注新一轮技术革命特别是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早谋划,提前布局,才有希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三、明确技术创新工作目标

企业技术创新目标是企业为了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依据市场需求,在技术研发上所策定的并要达到的阶段性目的,是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主观意志与创新对象的统一体。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企业的利益目标是创新活动开展的目的,也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企业技术创新目标反映着一个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践活动所要达到的经济预期。企业技术创新目标在本质上是企业为了从市场上获得所期望的经济利益。它是一个涉及技术、市场、资源的复杂系统。在技术创新中虽然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技术创新目标,但是创新效果却明显不同。因此,策划和选择技术创新目标,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四、构建高效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

探索适合自身的高效顺畅的科技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学习先进企业的科技管理工作经验,探索适合企业的高效顺畅的科技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着力提升科技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推动研发、应用、创效的有机结合,建立和完善与科技创新相适宜的激励机制和分配机制,使科技创新富有活力。

着力推进“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体系”和“持续改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构建“产学研用”产业链式技术创新平台,促进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集成,为企业升级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逐步建立完善的科研投入保障制度,对科研费用实施统一管理,分级使用,以确保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设立技术开发专项经费,用于重大科技项目的研发;依据国家技术创新相关政策进行相关科研投入税收减免;实施技术成果转让或输出,获取技术创新费用;此外根据相关政策,申请政府科研经费投入和扶持。

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以项目为载体,与研究所、大学等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与交流,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使企业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加强。


第五节 产品开发与竞争层面

一、积极进行产品开发

产品的开发不仅仅是指研发出新型产品,还包含了旧产品的改良、改进,进行产品开发时必须选择用户需求较高的产品,保证研发的新产品或者旧产品的改良能够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收益,为企业产生一定的利润,让企业能够赢利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优势。目前为了缩短产品的研发周期,用户往往对技术相对成熟并且已经成功使用的产品认可程度较高,企业在研发新产品时可以尽量在现有成熟产品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将产品改善为用户认可的、需求量高的产品,适当进行新产品的研发。

在进行新产品研发的过程中,根据用户的需求,某种产品能够通过研发、改善,衍生出一系列相关的产品,通过实现产品标准化生产能够提高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这种方法能够缩短产品的研发周期,进行产品开发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尤其是新研发的产品必须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产品式样竞争策略

市场竞争的第一个层次是产品式样竞争。所谓产品式样竞争,是指产品的实现手段和形式完全相同,只是提供产品的厂家不同,产品式样竞争是用来考察竞争的最窄的视角,一般是在同一个市场细分中进行竞争,由于只考虑那些看起来相似的产品和服务,因而各企业的产品特色价值相近,可以视为品牌或企业之间的直接竞争。

在产品式样竞争中,客户所能够获得产品的价值要素,被细化到与产品本身相关的非常确定和有针对性的参量上,比如住宅的产品竞争主要被细化为户型的品质、环境、地段、升值前景及配套等要素,等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而竞争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具体的功能指标上,如果产品的功能指标处于劣势,那么,吸引客户的唯一办法就是降低价格,市场形势好的时候倒不愁卖,而且价格还不低,但是市场环境一旦恶化,产品没有亮点也就只能通过种种手段促销最终通过降价来吸引客户,这也就不难解释近来在市场一片观望的情况下,明的暗的折扣变相降价的营销手段层出不穷了。

由于这一层次竞争上的产品和服务的相似性,使得竞争的手段注重销售技巧,如促销、广告手段等的对抗,主要包括广告、价格、销售渠道和包装等方面的竞争对抗,这一层次的竞争以增加销量和市场占有率为目标,竞争行为互动最为频繁,竞争措施易被观察和被模仿。

产品式样层次的竞争,从短期效应看,它也许是合适的,由于只考虑到短期效应,提供了一组关系最密切的竞争,因为这时确定的竞争者恰好是那些对日常业务威胁最大的对手。但从竞争的长远观点来看,这是一种狭隘的竞争观念,无法正确反映行业中的动态竞争机制,显然是过于狭隘了。

三、产品大类竞争策略

就客户的观点和竞争对手的角度来看,企业所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界定已不再是以企业对市场的观点来确定,昔日的竞争威胁已成为直接的竞争对手,对于希望在更大空间发挥作用的企业而言,必须更加关注产品大类竞争:这是竞争的第二个层次,它基于有相似特色的产品或服务,是一组比较狭义的产品式样竞争者的总和。

在这类竞争中,产品或服务的形式虽有所差异,但主要功能基本相同,客户判定的价值要素也大体一致。这时竞争的重点仍然在相应的产品功能上,客户对其价值判断仍然与产品式样竞争中无多大区别,还是以产品性能以及价格(或投入)为主,而且其投入成本成为价值判断的重要要素之一。如果价格是区隔市场的主要原因时,随着成本的降低,优势产品将会很大程度上形成对弱势产品的替代,直至弱势产品走向衰退。

由于产品大类竞争基于有相似特色的产品或服务,因而可以被视为行业内竞争。产品大类竞争虽然比产品式样竞争的范围更宽一些,但实质上仍是一种短期的市场竞争观点。产品式样竞争的业务实际上是产品大类竞争业务的一个细分市场。只是产品大类竞争所描绘的市场比产品式样竞争所描绘的市场层次更高,外延更大,内涵更少。虽然定义更宽一些,但还是基于一种短期市场观点,竞争注重的是战术而非战略,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产品大类竞争的企业提供的产品不属于或不完全属于同一细分市场,因此竞争者之间有一定稳定程度的合作默契关系。

四、产品使用价值竞争策略

随着客户的日趋成熟,产品和服务的使用者愈来愈关注产品和服务沿时空观的使用价值,即使用环境的适应性费用和产品生命周期的使用价值,这就产生了使用价值竞争。它采用的是一种较为长期的市场观点,即为满足客户同一需求的所有产品和服务,其竞争的重点放在可替代的品牌大类上。这是由企业之外的客户而不是企业来决定的。即由客户来决定哪些产品和服务在解决自己的需求时能够作为备选,尽管在很多时候能够满足同一个需求和提供满足相同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其数量会很有限,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只盯住具体形态的品牌就会忽略牌发展变化中的竞争者。

从广义上讲,一家企业并不仅仅是与同一产业中的其它企业竞争,而且还面临着生产替代性产品或服务的其它行业企业的竞争。替代性产品不仅仅是指产品的替换。如果产品或服务具有不同形式,但是提供同样的功能或者核心效用,那么当然属于“替代品”。但另一方面,替代性产品还包括了那些具有不同功能和形式,但达到同样目的的产品或服务。价格的变动、型号的改动,甚至是新的广告,都可能引起同一行业内竞争对手的强烈反应,但是同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替代性行业之间,就很少会引起注意。关注于此类竞争,可以避免发生忽视危机和错过机会的问题。从广义上来说这些就构成了相互竞争的替代品,在这个竞争层次上,客户判断业务的价值要素就更为抽象或模糊,很难细化到功能上,传统单一功能指标来衡量这类型的客户需求价值要素就不合适了。

因此,对应这个层次的营销策略,应该是在根据客户的使用习惯进行针对性地产品或服务设计,这样不断强化产品品牌与客户使用价值的联系。同时应想方设法培养客户的使用兴趣,培养他们的使用习惯,使提供给客户的产品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内容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创新的个性化增值服务上,满足了年轻人新奇、追求多姿多彩生活的需要,从而对客户的使用习惯加以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