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中让非遗活起来

首页 2021-05-01 21:20

来源:吉林日报

原标题:在创新中让非遗活起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路径,是更好发挥文化遗产社会及文化价值的重要工作内容。

非遗不应是静止的,必须融入现代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文化资源,更是人类文明记忆的载体。从通俗意义上讲,非遗“活起来”的本质是我们常说的传统文化和技艺的有效活化,让书卷和枯燥说教的文化展示真正走向市场、走进群众,用普通老百姓容易理解和愿意参与的方式进行沟通。有些好的文化要素未形成市场产品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没有创新和良好转化、故事没有讲好、未持续性广泛传播,是共有的因素。非遗就像散落在城市乡村、田野巷陌的一颗颗耀眼明珠,其向文旅项目、现代文化产品的活化转化工作,不能忽略文化与市场的联系以及新技术催生新业态的场景感知,必须对文化进行深入持久研究与内容挖掘,使应用体验实现有效延伸。只有推动非遗由数量型传承保护向质量型活化利用转变,才能更好构建起非遗保护的新格局,使之融入现代生活,绽放文蕴芬芳。

积极发挥传承人作用,让非遗在传承中活起来。与文物、遗迹等文化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存在、一种“活态文化”,其存在与延续主要依赖于人。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中,传承人是关键一环,他们掌握着高超的手艺、拿手的绝技、精妙的艺术、独到的文化表现形态等,传承人是否具有与时俱进的保护意识及传承能力,决定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良好承续。要掌握梳理好非遗传承人的各种状况状态,积极发挥传承人的作用,与时间赛跑,做好对非遗的挖掘保护。要让传承人获得社会认可,对其作出的文化贡献给予褒扬,在物质奖励、身份评定等方面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同时,广大非遗传承人也要承担文化传承责任,培养好自己的传承人,走进社会、走上讲台、开门收徒,了解时代特征和时代需求,拓宽传承思路、转变传承思维,创新传承非遗项目,做好非遗的活态传承。

科技赋能,让非遗在创新中活起来。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声音、形象、技艺为表现形式,口传心授的传承链条较为脆弱。在信息化环境下,正确地运用科技手段会给其保护和传承带来新的机遇,让非遗传承从口口相传,更好转为文字传播、电子传播,并利用现代数字技术进行完整保存。同时,传统非遗和科技元素结合,借助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等前沿技术,也能更好进行创新演绎与流行再造,使传统文化与潮流体验进行有机融合,使传统文化覆盖大众生活场景,逐渐搭建起连接年轻人的桥梁,使非遗更加具有生命力和发展前景。如三维动画、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层出不穷的现代科技应用,可以成为支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阐发表达、合理利用的利器。通过系统性的科技赋能,持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形态转型升级,为非遗“活起来”提供良好条件、支撑要素和实现路径,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魅力在创新中活起来。

走进生活,让非遗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发展中活起来。非遗是历史的见证,是人民智慧的象征,保护非遗不能与民众和当代生活隔绝,不应“养在深闺人未识”,只做少数专业工作者呵护的对象。一方面,非遗的合理利用可以激活非遗内在力量,与旅游深度融合、与科技有效融合、与制造业跨界融合,实践中还可将其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与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相结合,这些都能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锦上添花。从实践来看,“非遗+”不失为一种创新之举。以“非遗保护依靠人民、保护成果惠益人民”为导向,以“见人见物见生活”为理念,积极推动“非遗+扶贫”“非遗+旅游”“非遗+体育”“非遗+就业”“非遗+餐饮”“非遗+科技”等发展方式,推动非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以吉林省为例,白山松水间留存了极为丰富而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森林文化、狩猎文化、冬捕文化、剪纸文化、二人转文化等正日益融入现代生活,造就新的经济业态,不但“活了起来”,而且“火了起来”。另一方面,利用非遗向社会提供各种文化服务,利于更好地保护非遗。通过合理开发利用,让人人都能方便地接触到非遗,深入地理解非遗及其保护传承发展的重要意义,共同努力留住文化根脉。以文旅为例,“文化是灵魂、旅游为载体”是对文旅融合的诠释,让文化和旅游有了比较清晰的价值定位。非遗“活起来”就要解决产品定位的问题,继而让文化“亮起来”,有市场亮点,让活化的亮点催生大众体验愿望。在解决非遗传承及其产品的特色和主题性问题后,通过旅游“动起来”,与消费者形成长效互动。这种过程让非遗、旅游在不断渐进和相互支撑中形成规模效应,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实践中,许多地方通过丰富的节庆活动为非遗融入当下生活提供切入点,用创新的方式来设计非遗产品,以现代文化亮点吸引年轻消费者,不仅提升旅游的文化含量,也让非遗在旅游中得到更好更广泛的活态传承。

(李洋,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王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