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学术委员
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首席研究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兼中医药委员会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代表性传承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施行之后,党和国家发布了多项相关政策措施,一方面这些政策措施支持中医药,为中国人民健康作贡献;另一方面发挥中医药文化的优势作用,来为人民的养生保健、维护健康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推进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人类健康服务。,赞
如何认识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是几千年来在防病治病过程当中,特别是维护健康过程中形成的巨大的中华民族的智慧,这种智慧应该体现在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的总和,它是一种生命的认知文化,是生命健康与疾病防治规律的文化,这种文化体现了几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生命健康疾病防治规律的结合,形成这种医学和人文相融的文化,有人说是中医哲学,实际中医是把中华优秀的古代哲学和中华“儒释道”,包括大家提到《易经》这种“道”和“象”、“法”的规律,就是医学、人文、哲学融合的生命文化。中医药走向世界靠什么?首先靠中医药的特殊疗效。这种疗效就能把中医药文化有效地传播世界,中国的针灸是靠我们推进的吗?是人类健康需求,它走向了世界。美国白人和非华人,他们的疼痛症状特别多,感觉能够享受中医的针灸、按摩等中医药疗法是一种时尚。这是中医药文化特殊的认知和文化作用,体现了它的特殊文化价值。几千年来,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贡献,为世界文明带来了影响,更重要的是它很多理念引领着科学的发展方向,引领着医学的发展方向。我们常常讲应该按把握人的动态,中医讲是“生、长、壮、老、已”的动态。从生下来,女子七岁肾气盛,男子八岁肾气实,就是男女七八岁生理、病理不一样,防治方法不一样。但现在我们写的规律都是讲的“生老病死”是一种状态,恰恰中医这种动态生命观把握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对人的养生、保健、防病治病作用起到重要指导意义。为什么说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说“仁者寿”,大家看我们中医大师都长寿,中医名医没有说为了钱去治病的,往往是忘我而不要钱。中医是什么?首先作为医生,“仁义道德长寿”。医生追求长寿,更重要的“医乃仁术”,仁义道德之术是医生行医的一种追求,特别是“大医精诚”的职业风范,医生在医德上高尚,医术上精湛,就为我们行为规范,职业追求,在防病治病过程中享受了长寿的理念。中医药是传统知识创新的优势领域,特别是中医很讲究经典名方。这些经典名方、复方制剂对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甚至突发性疾病,包括这次新冠肺炎的作用,彰显了中医的优势。中医药应该是中西医文明对话的窗口。大家知道,西学东渐之后,中华文化的丧失和缺乏,但中医药没有。中医药以包容的胸怀,通过中西医汇通、中西医结合形成了我们国家甚至世界上中西医结合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我们接受西医的诊断理念,但在诊疗过程是中医的思维,应该说中医这种胸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容世界先进的东西,应该说中医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在人类健康中它能发挥更特殊作用。中医药走向世界,要有世界眼光,要有国际思维,要善于取长补短,文明互鉴,更重要的是练好“内功”。练好“内功”的目的是服务人类健康。怎么练好“内功”?要落实好中共中央这些政策、机制、措施,提高我们中医药防病治病的能力,同时要善于发掘中医药的宝库精华。大家知道,《中医药法》颁布之后,国家药监局明确规定,对经典名方特殊的审批制度。尽管我们现在批的很少,但实际上中医很多经典名方,在慢性病、常见病甚至疑难病中很有作用,这种作用需要我们不断发掘。同时,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产品,这些文化产品真正能够对人的健康是种享受,对人的文化修养是种帮助,更重要的是能对防病治病带来好处。以需求为导向,服务人类健康。中医药怎么真正“走出去”,靠的是什么?以需求为导向。什么需求?他的健康需求,有病治不了来找你、来求你。一定要以需求为导向,体现我们中医药走出去的博大胸怀。无论是药物疗法还是非药物疗法,中医传统制剂、保健方法和技术等应该能以需求为导向“走出去”。提高中医药传播能力。只有你了解中医才能享受中医,享受中医才能发展中医。在了解中医、享受中医中推进中医药尽快发展。“中医针灸”“藏医药浴”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黄帝内经》《本草纲目》被列为《世界记忆名录》。这些宝贵的中医药文化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让更多人了解中医、享受中医,对人类健康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要以历史的责任感、使命感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认同与文明互鉴,发挥中医药优势作用,服务人类健康,构建“生命至上”“健康为核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